
2025年10月25日,贵州省浙江大学校友会“西迁情·求是心”公益助学团队一行二十余人在会长黄德本的带领下,携手浙陌义工社,在贵州省龙里中学举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助学金发放仪式。此次活动为百余名需要助学的学生送去爱心助学金11万余元。此次活动以“西迁情·求是心”为主题,旨在传承浙大西迁精神,助力当地教育事业,助推乡村全面振兴。该活动自2013年首次在贵州龙里县开展以来,已连续开展12年,覆盖超12所中小学,累计资助金额超277万元。

仪式上,贵州省浙江大学校友会代表深情回顾了浙大西迁历史,强调“求是”精神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贵州人民的感恩,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浙陌义工社负责人王积荣表示,此次助学活动是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的实践,希望通过资助,帮助受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学业梦想。希望同学们常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及爱心人士,努力学习,将来奉献社会。龙里中学罗松副校长表示,希望同学们懂礼貌,懂感恩,刻苦学习,将来回报浙大爱心校友及社会爱心人士,报效祖国和人民。

活动现场,百余名受助学生代表依次上台,接过饱含爱心的助学金。他们中许多人来自偏远山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但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西迁情’是为感恩浙大西迁办学时期贵州人民对浙大的深情厚谊。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浙大西迁办学,辗转多地,于1940年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学7年,直到抗战胜利。大家可以观看央视‘烽火记忆——抗战中的大学故事’了解这段历史。‘求是心’之‘求是’源自浙大校训‘求是创新’,是为传承和弘扬浙大的求是精神。”贵州省浙江大学校友会会长黄德本介绍说。
浙大西迁是中国的“文军长征”,保存了《四库全书》,延续了中国文脉,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壮举。1937年,浙江大学师生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历经千辛万苦西迁至贵州青岩、遵义、湄潭等地办学,坚守“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初心,铸就了“求是创新”的精神丰碑。如今,这份西迁精神在龙里中学延续,成为连接浙大校友与当地学子的精神纽带。
此次助学金发放仪式,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激励。这让学子们感受到“求是”精神的传承,也体现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与支持。贵州省浙江大学校友会与浙陌义工社的善举,如同一束阳光,照亮了受助学子前行的道路,也为国家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文化与教育的力量。

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扩大助学范围,让更多孩子受益。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场跨越时空的爱心接力,正书写着新时代教育扶贫的温暖篇章。
据悉,“西迁情·求是心”助学扶教活动基金是由贵州省浙江大学校友会于2011年3月与当时在湄潭县支教的浙大学生团发起,针对高中阶段因家庭贫困辍学的学生进行资助,助其完成学业。后来该项活动持续扩展到贵州黔南州龙里县草原乡中心区六所小学的贫困留守儿童以及龙里中学,修文县洒坪镇中心小学、中寨小学、洒坪中学等校,通过捐资助学以帮助贫困学生能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爱心助学金主要由浙大校友、校友亲朋等爱心人士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结对认捐,将跟踪资助受助学生到小学毕业,后面发展到高中,后期将视情况继续捐助。
传承求是精神,共筑教育希望。贵州省浙江大学校友会与浙陌义工社的行动,是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的生动体现。愿这份爱心与力量,伴随受助学子健康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杨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