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湖新雨后,万树欲烟时。”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因西湖而名、因西湖而兴。在湖滨街道,既有西湖十景之一的自然美景“湖滨晴雨”,也有全国首个“民主促民生”社区互动平台——创立于2009年的“湖滨晴雨”工作室。
作为浙江省内唯一一家设立在社区社会组织的基层立法联系点,通过十六年励精图治、久久为功,“湖滨晴雨”创新形成了以“一室、七站、两员、四报”为主体的“晴雨工作法”,将坊间的民情民声、基层的金点子好做法持续向上输出,努力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亲、可感、落地生根。不仅连续多年被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报表扬,还被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评定为“最美基层立法联系点”。今年4月,又被授予杭州市新一届政府立法联系点。
无门槛、零距离、共享式:推进民主立法走深走实
位于上城区羊血弄10号的“湖滨晴雨”工作室,是一排略显朴素的平房,平时这里的每一间办公室都敞开着门。居民和游客都可以自由出入,咨询问题,反映诉求。
湖滨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姚忠平介绍说,“湖滨晴雨”通过“1个联络站+7个立法信息点”辐射辖区31个网格、189个微网格,打通立法意见征集“最后一公里”,形成立体化、全覆盖的立法意见征集网。
按照“有固定阵地、有标识标牌、有规章制度、有工作队伍、有网络平台、有工作档案”标准,规范建设基层立法联系点阵地,作为常态开展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集活动的“主窗口”和百姓有序参与立法的“主渠道”,让“立法”从“专业事”变为百姓进得了门、找得到人、说得上话的“身边事”。
迄今为止,通过“湖滨晴雨”这个平台累计已参与149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征集活动,其中法律4部、浙江省地方性法规57部、杭州市法规规章88部,召开专题座谈会50余次,上报意见建议4656条,被采纳吸收275条。
与此同时,“湖滨晴雨”还被纳入中宣部舆情直报点、人民网基层建言点等重要的民意征集体系。
创新“点站”融合模式: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据介绍,之所以命名为“湖滨晴雨”,湖滨街道率先立足社区建设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代表联络站的初心就是将其打造成为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使之成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
经过多年探索,湖滨街道通过平台融合、队伍融合、机制融合,努力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人大代表联络站融合,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释放“1+1>2”叠加效应,创造出了具有湖滨特色的“点站”融合创新模式。
譬如,统筹规划街道人大代表联络中心站、“湖滨晴雨”基层立法联系点,将其共同布局于深入百姓生活的居民小区,实现场地、设备共用,分时段开展站点阶段性工作,避免重复建设等资源浪费。探索实行“一个场所、两块牌子、两种职能”,使“湖滨晴雨”成为广大热心参与的“群众议事厅”。
在街道人大工委指导下,推动“点站”工作人员交叉任职、统筹分工。实行“一套人马”管理模式,2名专职联络员共同负责立法建议收集、整理、反馈,活动组织等日常工作;信息员队伍同时承担立法联系、人大代表履职、高质量发展及基层治理等领域信息采集任务。同时将立法联系点部分经费纳入人大街道工委活动经费予以保障,为立法联系点持续运行提供经费支持。
数字赋能:建设“全天候”沟通渠道
以湖滨街道为主的湖滨商圈是全国知名的智慧商圈,2022年入选浙江省级示范智慧商圈,2023年获评商务部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圈 。商圈依托湖滨智慧商圈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构建业态匹配度、客流吸引力等分析模型,形成商圈经济晴雨表,指导国潮主题空间转型及首店引进,提升街区治理水平。
智慧化应用场景也深入到“湖滨晴雨”的提档升级和不断完善。“基层立法联系点”数字化应用场景与“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杭州数智人大”“上城区街道人大工作场景”等充分融合,数字赋能基层群众和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
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架起基层群众、人大代表与立法机关的沟通桥梁。在立法联系点、7个基层社区立法联络站及湖滨步行街电子屏设置数字化设施、投放立法信息采集点二维码,实现线下阵地与线上平台全面贯通,打造“365×24”全年不打烊的数字基层立法联系点,让立法信息的收集广覆盖、多层次与全天候。
据悉,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第一时间征集、报送法律法规草案意见,“湖滨晴雨”建立了高效的报送、反馈、统计、奖励机制。通过放大数字化立法联系点“立法民意直通车”“法规实施检测仪”“普法宣传播种机”“法治影响放大器”四大功能,赋能基层群众和人大代表参与立法、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让民意沟通与治理反馈更加畅通和高效。
人民城市为人民:民主促民生的生动实践
以民主促民生,让“湖滨晴雨”不仅有型,还要有效,成为惠民生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湖滨街道在深化“湖滨晴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聚焦群众反映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形成民生晴雨表,同时完善问题解决机制,让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民主和温度。
譬如针对立法建议中提出的住宅小区基础设施薄弱、物业管理缺位,市场化物业“不愿管”、居民自治“不善管”等困境,结合街道重点工作,打造“接得住、管得好、可持续”的“国企托底物业管理模式”,实现老旧小区物业管理100%覆盖。
结合“相约星期五”协商平台,就老年食堂的菜品种类、菜品价格、供餐形式等问题多次召开专题议事协商会,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提升群众满意度。位于湖滨街道青年路上的幸福·邻里食堂——“青邻”食堂,尽管地处城市核心商圈,但坚持走普惠、平民路线,对老年人更是根据年龄给予八折至五折的优惠,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欢迎。
发挥辖区企事业单位较多的优势,湖滨街道还搭建起“湖滨合伙人”平台,通过共建联建,引入专家顾问团、楷模智囊团、学生志愿者等资源力量,在妇女节、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节点开展反家暴、反诈骗等法律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将立法意见征集与释法、宣讲相结合,让民主理念、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推动“全民法治教育”润物细无声。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法律宣传活动55场次,提供法律咨询105次。
值得一提的是,“湖滨晴雨”还将关爱的网络延伸到新就业群体。结合杭州市打造“小哥友好城市”的契机,湖滨街道于今年推出“晴雨·小哥学堂”,利用骑手送单间隙,开设每节15-20分钟的“短频快”课程,内容涵盖职业赋能、生活社趣、城市融入等暖“新”服务,每次课程可覆盖30余名骑手。此举不仅暖了心、创了新,也有力地提升了湖滨商圈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专家点评: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夏学民:像西湖景随天变,工作室的“晴雨表”也随民情而动,晴天记录“金点子”,雨天收集“烦心事”,让每个诉求都有回音。实践证明,基层民主只要紧扣“人民需求”,就能成为国家民主建设的“毛细血管”。“湖滨晴雨”这一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为全国基层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杭州答案”。(任能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