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山旮旯科普行”项目通过“科技赋能+志愿驱动”的创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城乡科学教育不均衡的难题。该项目针对乡村科学教育资源匮乏、师资短缺和课程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构建了“云端-移动-乡土”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云端课堂利用数字技术弥合师资断层,通过设计便携式“移动科学小屋”解决实验器材短缺问题,乡土化课程则结合地方特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项目采用“专业志愿者+本土志愿者”双轨制团队和“三社联动”资源整合机制,形成了可持续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研究发现,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乡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参与度,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科技与志愿的协同创新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重构了教育生态系统,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的教育公平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项目背景与创新模式
“山旮旯科普行”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直面乡村科学教育中的资源短缺、师资不足和课程吸引力薄弱等问题,通过“科技赋能+志愿驱动”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构建了“云端-移动-乡土”三位一体的教育服务体系。该项目不仅开发了50门乡土化课程,建立了200个家庭实验室,更通过“123+N”服务模式实现了对县域偏远学校的全覆盖,2023年被浙江省科协认定为“浙里科普”创新示范点。这一实践突破了传统教育援助的单向输送模式,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效循环,为城乡科学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二、实践路径与机制创新
(一)科技赋能:构建云端与移动相结合的教育资源体系
一是设立云端课堂。项目运用“互联网+教育”理念,打造“空中科普”直播教学系统,每月为每所合作学校提供2节直播课,覆盖小学科学70%知识点,并建立课后线上答疑机制,累计服务超100小时,显著降低优质资源供给成本。课程设计注重与课标、乡土及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胡陈乡小学的“小苏打火山”实验、深甽镇温泉水检测等,增强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二是设立移动实验室。针对乡村实验器材匮乏的问题,项目创新设计便携式“移动科学小屋”,将显微镜、电路板等基础实验设备整合成可移动单元,直接送达偏远教学点,实现实验资源“按需流动、精准到位”,有效提升器材利用效率与教学公平性。
(二)志愿协同:打造专业与本土相结合的服务团队
项目建立“专业志愿者+本土志愿者”双轨机制。专业志愿者来自高校、中小学等机构,负责课程研发与师资培训;本土志愿者包括乡村教师、返乡大学生和非遗传承人等,发挥其熟悉地方文化、贴近学生需求的优势,有效衔接外部资源与本地实际。通过“老带新”培训机制与师范院校合作,不断扩充志愿者队伍,保障项目的持续性和专业水平。
(三)资源整合:构建“三社联动”教育治理新生态
形成“政府引导、专业运营、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政府部门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将项目纳入年度重点任务;社会组织如金智慧科技志愿服务队承担运营管理,实施需求评估、活动设计与效果评价等全流程管理;科技企业、高校、媒体等主体参与设备捐赠、技术指导与宣传推广,共同提升项目资源整合能力与社会影响力。
三、课程创新与教学实践
(一) 乡土化课程开发:在地知识的价值重构
项目依托宁海“七山一水”生态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辨识、玄武岩地质考察、稻田生态观测等18个特色科考项目,汇编形成《宁海乡土科学研学方案》,构建“山-海-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网络。同时,结合前童古镇建筑力学、十里红妆民俗技艺等非遗元素,推出“一村一品”科普活动,通过文化工作坊、传承人访谈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地域文化中探索科学,增强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
(二)“做中学”教学法:实践导向的能力培养
基于杜威“从做中学”理论,设计“观察-假设-验证-应用”四步教学流程。一是组织户外科考,让学生走出教室,对家乡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考察,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等领域,提升学生的实地观察和研究能力。二是家庭实验室延伸。鼓励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继续科学探索和实践,全面培养科学探究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理论启示与推广价值
(一)资源流动:从单向输送到双向循环
资源流动机制的创新打破了城乡二元的传统模式。“云端-移动-乡土”三位一体方案,构建了资源双向流动的新渠道:一方面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云端技术下沉到乡村;另一方面乡村本土资源被挖掘转化为教育内容,形成了资源互补的良性循环。进一步证明,技术赋能让资源流动更加高效和精准。
(二)主体互动:从单一供给到多方共治
主体互动关系的重构改变了单一供给的服务模式。“专业志愿者+本土志愿者”双轨制,构建了多方主体协同参与的网络化治理结构。专业志愿者带来先进理念和方法,本土志愿者确保服务的适切性和持续性,两者优势互补,表明多方共治是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有效路径。
(三)教育空间:从教室课堂到乡土场景
教育空间维度的拓展超越了传统课堂的物理限制,“山旮旯科普行”将科学教育从教室延伸到田野、从书本连接到生活,实现了教育空间的多样化。特别是“乡土科学地图”的开发,使地方性知识成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创新呼应了“终身学习”理念,体现了“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现代教育思想。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委社会工作部侯娜 仇奕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