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典型经验 > 正文

【县域经济】民生支出占比超八成 筑牢县域发展“坚实底盘”

——昔阳县“三招破局”激活财政动能

县域经济

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财政是生命线,更是动力源。如何让有限财力迸发无限动能,让“钱袋子”既鼓起来又用到位?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用2023—2025年的实干给出答案:累计争取资金58亿元,民生投入占比稳定在80%以上,财政管理获省、市肯定。这场以精准、惠民、安全为核心的财政改革实践,既稳住县域发展基本盘,也写下财政赋能民生的温情篇章。

精准“引渠”、高效“管水”,让每一分钱都“掷地有声”。“向上对接要支持,向内挖潜提效益”,这是昔阳县财政工作的核心打法。三年间,县委、县政府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精准对接政策红利,成功争取一般债券2.7亿元、专项债券4亿元、增发国债4亿元,构建起“多元互补、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网。资金到位只是起点,高效使用才是关键。昔阳县建立全流程资金跟踪机制,从资金拨付到项目落地,从进度监督到效益评估,每一个环节都有“铁规矩”。这些钱,既填补了文教设施、社保服务、市政改造的“短板”,让公共服务更贴心;也撑起了灾后恢复重建的“保护伞”,让受灾群众早回家园;并助推“两重”“两新”项目落地,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心剂。目前,昔阳县已形成“争取—落地—见效—再争取”的良性循环,财政资金成为撬动发展的支点。

项目“领航”、民生“置顶”,让发展温度“直抵民心”。“财政资金姓‘民’,必须用在百姓心坎上。”这是昔阳财政工作的不变初心。三年来,县财政统筹近20亿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啃下了一个又一个民生“硬骨头”:尚太四期项目征地顺利推进,为产业就业添动能;“一老一小”服务体系落地,让老人安享晚年、孩子快乐成长;殡仪馆建成投用、县城雨污分流及供热管网改造完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县财政第一时间筹集5700万元应急资金,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2024年统筹推进“千万工程”及乡村全面振兴,整合上级资金3.03亿元、县级配套1.28亿元,改善乡村道路、环境与产业。2023年以来,全县民生领域投入累计68.8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

严控风险、深化改革,让财政底盘“稳如磐石”。发展要“加速度”,更要“安全感”。昔阳县始终把财政安全放在首位,以“严管+增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县委、县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出台制度严控“三公”经费,三年累计收回支出缓慢的项目资金3.5亿元,“三公”经费连年低于预算,把省下的钱用在发展刀刃上。在债务管理上,昔阳县坚持“严控增量、压减存量”,将地方债务还本付息与“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同等对待,债务率远低于120%的警戒线,连续多年保持全市较低水平,实现了“低负债、低风险”的良好运行态势。2024年以来,昔阳县争取财政部12万亿元化债资金份额,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并清偿拖欠企业账款近亿元,为财政可持续运行筑牢压舱石。

2025年,面对煤炭行业量价齐跌、财政收入下滑的挑战,昔阳县再次破局——以闲置资产盘活为突破口,通过分类梳理、清单管理,推动“沉睡资产”转化为“可用资金”,不仅稳稳守住了“三保”底线,更让财政资源焕发新活力。

从精准筹资到高效用资,从民生优先到风险防控,昔阳县用三年实干,交出了一份“财力强、民生暖、底盘稳”的财政答卷。这份答卷,不仅是昔阳的经验,更成为县域财政破局发展的生动样本,为更多县域管好、用好“钱袋子”提供了有益借鉴。(昔阳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