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的终身课题,非一朝一夕可成,需在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中砥砺升华。党性的锤炼与检验,绝非年终总结时的“一次性评判”,也非急难险重任务前的“突击考验”,而是深深融入日常工作生活点滴的常态化过程、持续性积累。
真正的党性,常在细微处显现其纯度。面对群众询问,是耐心细致还是敷衍塞责;面对额外任务,是主动担当还是推诿扯皮;在“八小时之外”的私人空间,是严于律己还是放松放纵,这些看似寻常的日常选择,恰恰是检验党性觉悟最真实、最直接的试金石。它们比任何华丽的辞藻和书面总结都更具说服力。过往警示案例表明,思想防线的缺口常始于看似不起眼的小节,党性堤坝的崩溃也多源于细微之处的侵蚀。因此,加强党性修养,必须注重日常、抓早抓小,在一点一滴中守住初心、防微杜渐,确保“大节”不亏、“小节”不失。
精准识别党性的成色,需要将观察的镜头拉近到日常,进行多角度、常态化的考察。那些不易被量化考核的日常细节,往往是评价党性品行的重要依据。从理论学习看政治素养。不在于读了多少本书、记了多少笔记,而在于是否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否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坚定的理想信念、思维方法和行动指南,切实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从为民服务看宗旨意识。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是否被记在心上、落到实处,是否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办实事、解民忧的具体实践中彰显人民立场和服务本色。从纪律作风看品行操守。既要观察工作中的履职尽责、遵规守纪,也要关注其生活圈、社交圈是否清爽健康、情趣高尚。
党性修养与鉴别,功夫在平时。完善日常纪实制度。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岗位职责、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详实记录,形成“党性档案”。构建综合评价机制。运用领导点评、同事评议、群众反馈、服务对象评价等多种方式,既关注看得见的显绩,也重视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力求评价全面、客观、公正。强化结果运用导向。将日常表现作为党员评优评先、选拔任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树立鲜明导向,真正让党性坚强、表现突出的党员得到认可、获得舞台,让党性薄弱、表现欠佳的党员受到触动、感到压力。
党性修养如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如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将党性考察融入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全链条,既要激发党员干部“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生动力,常掸思想尘、常破“心中贼”,也要依靠组织的严格管理、日常监督和精准评价,帮助党员不断校准行为坐标、提升党性境界。(李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