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乡镇治理、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和基本单元,其效能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的根基稳固,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转型,基层治理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与新问题,探索创新基层治理路径,提升治理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河南省虞城县地处豫东平原,隶属商丘市,城关镇是虞城县老城区所在地,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12个社区,常住人口12.5万人。该镇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推行“7336”工作法,并以此为内核,从多个维度系统发力,探索出了一条富有虞城特色且成效显著的老城区治理新路径,其系统性实践与显著成效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一、主要问题
基层治理单元的普遍性特征与压力。一是物理空间老化,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维护更新压力大;二是人口结构复杂,常住居民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同时可能伴随流动人口管理难题;三是社会需求升级,对环境品质、公共服务、文化娱乐、心理疏导等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多样化的需求;四是治理情境复杂,历史遗留问题与新发展阶段产生的新矛盾交织,基层维稳和风险化解任务繁重。
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主要共性挑战。一是治理主体协同不足:政府、自治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居民等主体间存在职责边界模糊、联动机制不畅、资源力量分散等问题。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负担过重,自治功能弱化;二是居民需求回应不及时:需求收集渠道单一、反馈机制僵化,难以快速响应居民诉求。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错配”,群众满意度不高;三是社区资源整合利用不够:辖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等资源未有效盘活,未能形成合力服务于基层治理;四是基层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欠缺、职业吸引力不强、晋升通道狭窄等问题,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和战斗力。
二、创新实践与启示
围绕“7336”工作法以及多维度发力的治理模式,是针对上述共性问题的系统性、创新性回应。其实践不仅在于方法的创新,更在于从治理理念到实践路径的整体性重塑,成功推动了社区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转变。
“7336”工作法的精细治理之道。一是“七个一”筑牢矛盾排查化解防线:通过每日一“访”、建好一“档”、绘制一“图”、组建一“群”、发放一“卡”、稳控一“域”、开好一“会”,实现了民情信息的主动、精准、全覆盖采集与动态管理。将“银发调解团”的威望优势与现代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手段相结合。规范了网格员的职责,使其能用脚步丈量民意,用心用情建好与群众的“连心桥”,为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三师三员”建强专业化治理队伍:“金牌调解师、政策解读师、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支撑,“治安巡防员、矛盾排解员、安全监督员”夯实基层基础。通过“三师会诊”“师徒结对”(银发调解团带年轻三员)、动态考核与星级评定等机制,实现了专业力量与基础力量的融合、传统经验与现代知识的传承,大幅提升了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了“需求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化解、服务在网格开展”,搭建起镇、社区、网格三级联动的高效服务格局。三是“六到位”构建全方位治理体系:围绕矛盾纠纷调处、安全生产监督、群防群治整合、法治宣传互动、困难群众帮扶、全民联手巡防六个关键维度,设立工作标准。该体系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有机融合了既有的“一站式”综治中心、“津玲调解室”等品牌工作,并借鉴闭环管理理念,探索“预防、排查、研判、化解、回访”的“五步”工作法,致力于源头治理和前端化解,追求“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高线目标,确保了治理举措的落地见效。
“多维聚焦”的党建引领与系统赋能。一是聚焦党建引领“铸魂”:构建“镇党委—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触角延伸到底。通过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五星支部”创评、书记“导师帮带制”等,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特别是通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推动党员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便民服务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彻底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效能,确保了基层治理的正确方向和组织保障。二是聚焦网格力量“强基”:科学划分网格,12个社区划分为87个综合网格,76个专属网格,配齐配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推动网格员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创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整合多方力量入格,包括党员干部“双报到”、“新就业群体”担任流动网格员等,打造了“基层治理共同体”。依托高效能治理数字化平台,建立“网格事件上报—分级处置—结果反馈”闭环机制,将居民“微诉求”转化为治理“微行动”,极大提升了处置效率和精准度。三是聚焦多元赋能“塑形”:搭建多样化的民主协商平台(如“有一说一工作室”“19:00无忧议事厅”“逢六摆摊”,以及各社区特色的“一社一品”协商议事室、“小区恳谈会”等),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推动“党建+网格+大数据”信息中枢建设,提升治理的智慧化和预见性。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服务、社区孝善大食堂、爱心晚餐、居民志愿服务队,以及拓展“老年食堂”“四点半课堂”“日间照料中心”等功能阵地,让治理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居民,极大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归属感。
“多元整合”激活治理共同体新动能。一是推动部门“下沉”,实现资源集聚。通过“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有效破解条块分割,促使市场监管、城管、公安等职能部门资源力量向基层一线聚集,响应社区需求,开展联合执法与服务,形成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工作合力。二是引导群众“当家”,激发自治活力。通过创新各类议事载体和“随手拍”等便捷工具,鼓励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成功将“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广泛吸纳退休人员、在职职工、大学生乃至“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参与文明劝导、邻里互助、风险排查等,真正让“社区事”变成了“大家事”。三是推动代表“入网”,注入制度温度。创新优化“网格+代表”模式,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嵌入网格,倾听民意、宣传政策、监督工作,将人大履职阵地延伸到最基层,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痛点,为社区治理增添了独特的制度温度和民主内涵。
“阵地集约”打造暖心服务新标杆。一是打造“一站式”服务大厅,提升便捷度。整合各类服务事项,实行“一窗受理、一次告知、全程代办”,并联动专业社会组织和服务力量,构建起覆盖全面的高效便民服务体系。二是建设“多功能”活动场所,提升丰富度。针对“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和居民需求,打造了包括老年食堂、四点半课堂、日间照料中心、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广场(室)等在内的多功能阵地,并定期开展健康讲座、文化娱乐、非遗传承等特色活动,使社区成为居民“生活的港湾、精神的家园”。三是延伸“嵌入式”服务站点,提升贴心度。设立“雷锋志愿岗”“邻里驿站”等微型服务点,配备便民物资,提供“就近办、即时办”的贴心服务,让户外劳动者有歇脚处,让居民感受到“家门口”的温暖,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的“零距离”。
河南省虞城县城关镇的实践启示我们:有效的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必须坚持系统治理与精细操作相结合,必须坚持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必须坚持机制创新与队伍建设相促进,必须坚持多元参与与资源整合相协同。
三、原因分析
体制机制层面:传统的行政主导型治理模式路径依赖较强,多元共治的权责利界定不清、制度保障不足。部门壁垒、条块分割导致工作协同困难,资源难以整合。考核评价机制有时过于注重上级指标而忽视群众实际感受。
主体意识层面:部分政府部门行政体制改革未完全到位,习惯于大包大揽。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有待培育,“搭便车”心理和旁观心态一定程度存在。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专业性和独立性有待提升。
技术支撑层面:数据壁垒现象仍然存在,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不足,制约了智慧治理效能的发挥。部分基层单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治理创新的能力和条件有限。
资源保障层面: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职业发展前景不明,导致高素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
四、对策与建议
完善治理机制,强化协同共治。一是明晰权责清单,促进主体归位:依法依规厘清政府(部门)、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经营主体、居民在基层治理中的权责边界。制定并公开权责清单,严禁职能部门随意向基层转嫁工作责任。推动基层政府职能从“管理”向“服务”和“治理”转变,强化政策制定、资源支持、监督管理等职能。二是构建协同平台,健全联动机制:建立定期协商会议制度,由社区居委会牵头,组织政府部门、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共同商讨社区治理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制定解决方案。借鉴虞城县城关镇“日碰头、周研判、月总结”会议制度和“三师会诊”模式,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会商研判、联合行动机制。鼓励建立区域化党建联盟、社区治理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有效整合辖区单位资源。三是完善考核激励,压实治理责任:建立以居民满意度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协同治理成效纳入相关部门和干部的绩效考核。借鉴虞城县城关镇“三维考核体系”(“绩效考评+群众评议+组织评价”)和“星级评定”制度(对专业队伍及网格员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评定星级,与激励机制挂钩),对各类治理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科学考评和有效激励。
畅通民情渠道,提升服务效能。一是构建多元感知网络,精准识别需求:融合线上与线下手段,线下推广“网格员日常走访”“银发调解团随访”“居民议事会”等做法,线上利用社区公众号、小程序、微信群、“民情二维码”“随手拍”等工具,构建全天候、多渠道的民情收集系统。借鉴虞城县城关镇“一户一档”“民情三维地图”经验,建立动态更新的社区民情数据库,实现需求精准画像。二是优化服务供给模式,推动按需点单:建立健全“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组织(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接单、群众评单”的服务闭环。大力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经营主体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借鉴虞城县城关镇“三师”在线服务、政策解读师巡回宣讲以及拓展“一老一小”服务等模式,提升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强化反馈问效:对收集的居民需求和建议,建立分类处理、限时办结、结果反馈、满意度回访工作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过程跟踪,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形成治理闭环。
加强队伍建设,夯实治理根基。一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优化队伍结构:结合社区规模和工作量,科学核定并配齐社区专职工作者。打破身份、地域界限,通过公开招聘、选聘、引进专业人才等方式,吸纳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社会工作者等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借鉴虞城县城关镇“三师三员”分类设岗模式,实现专业化分工与融合发展。二是构建系统培训体系,提升专业能力: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制度,内容涵盖政策法规、群众工作、矛盾纠纷调解、心理咨询、信息化应用等。推广“导师帮带制”“师徒结对”、业务比武、社区案例教学等实践性强的培训方式,提升实战能力。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合理确定并稳步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待遇。打通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探索设立岗位等级序列,拓展晋升空间。大力选树和表彰优秀基层工作者,增强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身心健康。
坚持党建引领,把稳治理方向。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实现有效覆盖:持续深化“镇党委—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建设(或根据实际优化层级),将党组织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最末梢。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二是强化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在议事决策、统筹协调、凝聚力量、服务群众等方面体现党的优势。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三是发挥党员作用,树立先锋形象:深化党员“双报到”制度,推广“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党员包片联户”等做法,组织引导党员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志愿服务、应急处突等工作中亮身份、作表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福祉。河南省虞城县城关镇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多元共治,完全可以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富有成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其涵盖组织、机制、主体、载体四维创新的系统性实践,不仅有效破解了自身治理难题,提升了治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更为全国各地,尤其是面临类似挑战的老城区和传统乡镇,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例和理论启示。未来的基层治理创新,应在汲取此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不断开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作者:王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