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以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谱写了新时代青年爱国奋斗的动人乐章。河海大学师生对110年办学实践的深情讲述,将“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传奇佳话,熔铸成一堂立意高远、形式鲜活的大思政课,激励广大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将青春激情献给万里山河。
将青春理想,根植于“治水安邦”的千秋伟业。从张闻天等先驱“河疏湖蓄水利兴”“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的办学初心,到一代代河海人把课堂开设在江河湖海、工程一线,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崇高追求。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的理想绝非孤芳自赏,而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青年当立“兴水利民”之志,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民族复兴的“大蓝图”,在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人民需求的壮阔实践中,找准人生的坐标,让青春的理想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
将青春担当,彰显于“兴水利民”的具体实践。“河海人”的足迹,遍布三峡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等国之重器的建设,也延伸向偏远山村的小流域治理。这生动诠释了何为担当——它既是攻克世界级技术难题的智慧与勇气,也是扎根泥土、为一方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守与奉献。新时代的青年担当,就应体现在这样的知行合一上,无论是在科研攻关中勇闯“无人区”,还是在基层一线默默耕耘,都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
将青春奋斗,镌刻在“山河锦绣”的壮美画卷。治水事业,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执着与韧劲。河海大学110年的办学史,正是一部与国家水利事业薪火相传的奋斗史。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奋斗,是持之以恒的奉献,是面对艰难险阻时的百折不挠。新时代的青年,当摒弃浮华、拒绝“躺平”,以“自找苦吃”的精气神,到艰苦环境中去磨砺,到挑战前沿去攻坚。让青春的汗水,挥洒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让奋斗的足迹,深深印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大江奔流,弦歌浩荡。时代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手中,广大青年当以“河海人”为楷模,以赤诚之我、担当之我、奋斗之我,融入新时代的澎湃洪流,将青春华章写在祖国的江河湖畔、山川原野。(王泽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