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典型经验 > 正文

【社会纵横】海口市社区卫生薪酬和激励机制改革实践

社会纵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与激励机制不仅是我国基层卫生改革的重要议题,也是国际卫生政策改革与实践的关注重点。建立完善的基层卫生服务薪酬和激励机制,是提高国家卫生体系绩效的关键。近年来,海口市坚持财政优先向基层倾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条件和运行保障明显改善。通过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和专项资金引导,基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完善,基层医务人员收入稳步提升。

主要做法

整体推进,试点先行。海口市在推进社区卫生薪酬激励机制改革中,坚持“整体推进、试点先行”的策略。在整体推进方面,以全市为统筹,加大财政、政策和资源的整体倾斜力度,推动基层基础设施改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2022年,海口市政府印发《海口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激励机制改革实施方案》;2025年,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海口市推进新时代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薪酬制度,明确健全人员待遇保障机制,拓宽薪酬来源渠道。具体而言,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乡镇工作补贴、医疗服务收入结余资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纳入绩效工资增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机制为改革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支持,确保了绩效激励的可持续性。

在试点先行方面,为稳妥推进改革并积累经验,选择条件成熟的机构开展试点。长流镇中心卫生院开展“标化工作当量法”内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借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乡镇人才工作补贴发放绩效。滨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此基础上,探索“建设上下联动社区康复病房”以提高医疗收入,并利用医疗服务收入结余的40%作为绩效增量,推进激励机制改革,力求实现局部突破,进而在全市推广。琼山区龙塘镇卫生院、东昌农场医院、红明农场医院以及美兰区大致坡镇卫生院均利用医疗服务收入结余资金开展薪酬激励机制改革,以点带面的局面初步形成。

激励相容,共建共享。滨江社区与海南省老年病医院合作建立“社区康复联合病房”,推行“结余共享、亏损共担”的财务机制,医疗服务收入结余各按50%比例分配,将合作成效与经济收益直接挂钩,使三级医院由“被动帮扶”转为“主动投入”。长流卫生院则通过内部分配激励,推动医务人员积极拓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两机构均通过绩效激励与专业成长相结合,增强医务人员的归属感和职业吸引力。

科学测算,精准设计。长流镇中心卫生院与滨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采用“标化工作当量法”,将各类医疗服务项目转化为可量化的当量值,建立以工作当量和绩效考核为主要依据的内部分配制度,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长流卫生院测算并应用235项标化工作当量值,覆盖基本公卫和基本医疗项目;滨江社区进一步将康复服务、中医适宜技术等项目纳入当量体系,扩展服务范围。根据岗位职责、技术难度和贡献度,设置差异化岗位系数,并依据职称与考核结果动态调整。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与统计分析,为绩效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效果

收入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改革打破“大锅饭”模式,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职工满意度显著提高。滨江社区2024年实现医疗服务结余190万元,其中与省老年病院共建的社区康复病房结余120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首次扭亏为盈。利用结余发放绩效57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绩效每人最低8184元,最高达17801元(一线医务人员),加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年绩效每人最高可达30000元,职工满意度达100%。长流中心卫生院在2023—2024年间,专业技术人员人均固定收入由11.4万元增至14.3万元;人均当量绩效收入从0.67万元增加到1.15万元,医务人员收入最低增长3500元,最高增长20000元(一线医务人员),职工满意度上升至96%。

以当量为导向,基层服务能力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上级医院长期派驻专家在滨江社区开展工作,快速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薪酬激励与专业成长结合,促进了康复医学、中医适宜技术等新项目的开展,扩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边界。滨江社区与省老年病医院通过技术协同、资源共享、双向转诊等机制,强化了上下级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通过“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大幅缩短诊断时间,有效缓解了老年病院床位紧张问题。

长流中心卫生院依据社区居民需求,在海口市中医院医疗集团帮扶下,引进和开展12项中医适宜技术,积极开设新的专科与服务项目。中医科作为该卫生院重点发展的特色科室,其单个门诊当量从1.0提升至1.5。以当量为导向,医生积极开展中医门诊服务并提供中医适宜技术。2024年,中医药服务的诊疗人次较2022年增长65%,总收入提高220%。

社区卫生服务数量与质量双提升。绩效考核与收入挂钩,使医务人员主动增加服务供给,推动门诊量、住院量和公共卫生服务数量明显增长。同时,为获得更高绩效,医务人员更加重视诊疗质量、慢病管理与患者满意度。通过“结余共享、亏损共担”的机制设计,基层机构积极承接康复及慢病患者,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闭环。薪酬与绩效改革不仅提升了基层承接能力,也推动了分级诊疗的落地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2023年,滨江社区与省老年病医院双向转诊仅有2人,2024年增加至224人次,其中上转72人次、下转152人次,首次实现下转病例多于上转。基层病床使用率超过90%,有效缓解了老年病院床位紧张问题。同时,居民就医成本显著下降,同样情况的慢病康复和管理,在滨江社区接受服务的医疗费用总额降低41%,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长流中心卫生院2022—2024年就诊人次和患者满意度均稳步提升。就诊量由9万人次增长至14.3万人次,三年增幅超过五成,显示出服务供给能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患者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9.95%以上,并逐年提升至99.98%,表明在服务量增加的同时,服务质量和患者体验也得到了保障。(海口市卫健委)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