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乡村,一群年轻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议事堂前、农家院落。他们不是来体验生活的游客,而是奉贤区33名选调生组成的“奉选青声”基层理论宣讲团成员。自成立以来,他们已开展72场专题宣讲,覆盖奉贤区9个街镇、33个乡村,累计受众达2661人次。这些年轻人用方言土语讲解政策,用青年语言传播思想,将抽象难懂的理论转化为“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乡土话语,用青春实践连接起理论殿堂与寻常百姓家,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奉贤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官方话”到“家常话”,巧妙转译让党的创新理论回荡在田野里、心头间。理论宣讲,贵在精准,难在共情。宣讲团成员们深知,要将抽象严谨的政策条文,转化成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土话”,才能让政策理论接上“地气”。一位宣讲员在准备“作风建设”主题时感悟:“诸如‘整治形式主义’之类的表述,村民听来怕是难懂。”于是,他将“干部要深入群众”转化为“多到田间地头转一转,问问村民最近日子过得怎么样”,把“精简会议”讲成“把事放在一起说,多留点时间帮村民解决难题”。在讲解“水肥一体化”技术时,宣讲员将其比喻为给农作物安装“营养管道”,一下子就让村民明白这项高科技手段的好处。这种“二次转译”,让党的政策不再遥不可及,而与柴米油盐紧密相连,让理论卸下严肃面孔,真正扎根在泥土里、与村民心连心。
从“国家事”到“身边事”,精准聚焦让党的创新理论脉动着时代感、乡土情。有意义的宣讲,必然观照现实。宣讲团始终将镜头对准农家最关心的“身边事”,聚焦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从2月开篇破题的医保政策,到3月、4月分别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和土地使用权普法,再到后来的智能手机防诈、农村交通安全……每一场都精准回应了村民的关切。在医保主题中,16名选调生宣讲员借助图文展板演示,帮助570名村民清晰理解门诊报销、长护险申请等政策细节。一位宣讲员感叹:“我曾担心宣讲枯燥,但当我们耐心梳理起保障路径时,村民们无不聚精会神。那些举起的手、热切的脸庞让我看到,只有破除‘政策看不懂、流程不会走’的困境,才能让好政策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保障。”这种“既讲政策又解难题”的方式,让宣讲从理论灌输变成解决实际困难的“及时雨”,让党的温暖在交流中可感可知、可亲可近。
从“报告厅”到“议事堂”,阵地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拓展出新场域、新空间。宣讲的活力,也源于阵地的创新。为拉近与村民的心理距离,这群年轻人大胆地将课堂从传统的“报告厅”解放出来,将课堂搬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在议事堂里进行“围炉”式话谈,在农家院落里答疑解惑,甚至用编排舞台剧、融合直播等新形式,让宣讲打破传统场域,构筑起多种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这些群众熟悉的场所,都成了宣讲团的“新课堂”。同时,他们还将宣讲的“课件”提炼成可以直接使用的“指南”,将医保等各领域的工作人员请至现场解惑,把便民服务直接提供在乡土“课堂”上。创新的形式不仅让宣讲的氛围更轻松、更亲切,也让党的理论政策充满生活的热气与人情味。
从“外来娃”到“自家人”,情感融入让党的创新理论构筑起连心桥、同心圆。成功的宣讲,能够共同成长、凝聚人心。在这场双向奔赴的宣讲实践中,选调生们深入乡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褪去了“书生气”,锤炼了群众工作能力。而村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解决了问题,还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年轻力量,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与担当,一些青年村民甚至被吸纳进宣讲队伍。在宣讲中,青年选调生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越来越多的叔叔阿姨能叫出我的名字。”一位宣讲员感慨,“他们看到我时会问这个月讲什么内容。”这一声声亲切的询问,是干群“连心桥”日益坚实的生动写照,是双向奔赴、双向成长的扎实印记。(上海市奉贤区“奉选青声”基层理论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