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大连市委将“幸福新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的总载体和总抓手,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破解治理难题,持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引领,统筹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
大连市委高度重视“幸福新社区”建设,围绕省委组织部提出的“五有”目标——组织有力、治理有效、服务有质、邻里有爱、平安有序——早启动、细谋划、统筹推进。市党建办牵头制定《大连市“幸福新社区”建设指导意见》,确定“红色、和谐、快乐、平安、美丽”五项标准,提出11条举措,为全市建设明确路径。为形成契合市情的模式,市委组织部开展专题调研并赴外地观摩,高标准遴选46个试点社区先行先试。这些试点社区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推进中,大连市坚持全市“一盘棋”,把“幸福新社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完整社区建设等民生实事一体部署、同步推进。全市召开协调推进会,组织住建、司法、数据、文旅、民政等部门推动项目、技术、服务下沉基层,破解治理难题。同时,全市86个市直单位、1859个党支部与中心城区34个街道、472个社区结对共建,形成长效帮扶机制,提升治理效能,获得居民认可。
多元共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幸福新社区”建设中,大连市紧盯民生痛点、治理难点,强化组织引领,多方联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多措并举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针对物业痛点,大连把“红色物业”纳入基层党建总体部署,市、区两级成立物业行业党委,建立社区物业党建联建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制度文件,总结推广四种“红色物业”模式,因地制宜提升服务水平。全市物业信访投诉率同比下降30%,在全国30个典型城市物业服务满意度普查中排名第9、东北地区首位。
聚焦“一老一幼”,大连推出三项服务:一是“放心菜进社区”,菜品均价低于市场10%;二是建成155个标准化“老年食堂”,形成老年助餐网络;三是“四点半课堂进社区”,为双职工子女提供公益托管。这些举措缓解了居民日常难题,提升了幸福指数。此外,大连实施“暖新”工程,在社区建成1620个爱心驿站,为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等提供用餐、休息、如厕等便利;依托新就业群体党员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活动,引导他们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优化服务,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
为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大连坚持因地制宜,在阵地建设和精准服务上同步发力,持续完善服务链条,扩容“幸福场景”。对高档封闭小区,社区引入养老、母婴、清洁、护理等家政服务,覆盖高频生活场景;对青年集聚社区,打造青年友好型社区,开展青年议事、读书漂流等活动;对商圈社区,党组织设置茶吧、充电站等便民点,上门倾听商户诉求,营造宜商环境。
强化保障,提升社区发展硬实力
大连在“幸福新社区”建设中持续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大对社区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201个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延伸建设1236个网格活动阵地,形成覆盖全域、延伸到底的服务矩阵;新增社区工作者近3000人,面向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招聘事业编61人,提升队伍素质。资金扶持方面,市财政按每社区每年20万元标准下拨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另划拨1160万元党费支持“幸福新社区”党组织建设;引导社会资金设立144支“社区发展基金”,募集资金800余万元,惠及居民100余万人。为提升治理智慧化水平,大连将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感知技术融入社区治理与服务,依托全市基层智慧治理平台,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提升治理效能。(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