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典型经验 > 正文

国机集团:“2+6+N”以产业促就业

曾经,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固始县等地由于人员外出打工,“三留守”问题较为显著,特别是留守妇女,发展机会非常有限。2017年以来,定点帮扶两县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立足自身产业资源,以服装加工为切入点,创新探索“服装总厂+分厂+车间”的“2+6+N”产业帮扶模式,总投入超1.8亿元,在两县建设“2”个服装加工工厂、“6”个分厂,同时在具备条件的村建设“N”个分厂和车间(总建筑面积5.8万余平方米),累计发放工资近1.6亿元,解决3934人次就业,为365户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走出一条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可复制帮扶路径。一针一线中,淮滨县、固始县正织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活力足的乡村新图景。

“三级跳”,就业岗位送到家门口

2017年起,国机集团主要负责同志、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到淮滨县进行调研考察,深入了解地方需求,邀请中国服装协会专家、高校智库、地方政府召开5次产业发展研讨会,立足破解地方“三留守”难题,确定了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产业为重点的帮扶方向,并与当地政府达成在淮滨县设立服装加工总厂、带动淮滨主导产业发展的共识,为“服装总厂+分厂+车间”产业帮扶格局及县域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过去村里人想打工,最近也要跑到县城,基本没办法照顾家里。”淮滨县台头乡帮扶车间组长张建睛回忆。2017年,国机集团旗下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第一家进驻淮滨县的纺织服装规上企业,在台头乡设立第一个试点车间,吸纳147人入职务工,其中27人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就有3.8万元,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此后,首批员工几乎全部成长为技术骨干或管理人员。

试点成功,为国机集团后续推广此类帮扶模式注入了信心。

2018年,淮滨县苏美达服装加工总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同时,国机集团以满足群众就近就业为初衷、联农带农为根本,创新探索出“服装总厂+分厂+车间”的产业帮扶模式。这一模式以就近就业为先,总厂为基,辐射全域。总厂负责技术研发、订单统筹和质量把控,乡镇车间则承接缝制等劳动密集型工序。苏美达在淮滨县建立总厂后,又先后在固城乡、三空桥乡刘围村、三空桥乡麻西村、张里乡、芦集乡等经济薄弱乡镇建立“卫星”分厂和车间,初步形成“1(总厂)+6(分厂)+N(车间)”帮扶工作格局。

2022年,国机集团在与淮滨县相邻的另一定点帮扶县固始县复制推广该产业发展模式,在该县胡族铺镇建立4000平方米的苏美达服装总厂,首批吸纳近200人就业。2025年又实施了固始县工厂扩建和第二分厂建设项目,扩建扩产后工厂建筑面积可达1.1万平方米,可吸纳400人就业,进一步验证了“服装总厂+分厂+车间”这一产业帮扶模式的可行性,正式形成“2+6+N”格局。

淮滨县固城乡振兴车间内,女工们正在积极生产。

淮滨县固城乡振兴车间内,女工们正在积极生产。

“每个车间就像总厂延伸的‘触角’,把岗位直接送到村民身边。”淮滨苏美达总厂负责人芮国介绍。目前,全县最远的乡镇工人通勤时间也不超过20分钟,真正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为保障产品质量,国机集团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总厂与乡镇车间数据实时同步。同时,国机集团联合淮滨县人社局成立服装产业职工培训中心,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大规模培养本地产业工人,目前已累计培训近9000人次,其中培训女工7000多人次。

“培训+就业”一体化机制,让不少“生手”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汇聚了“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工人”的大规模人才队伍,也让留守妇女摆脱“生计焦虑”,走向“技术致富”。

淮滨苏美达总厂的工人郑影患有小儿麻痹症,2019年,一张淮滨苏美达的招工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从最初的样衣工,到如今的生产副经理,郑影实现了一手抱住孩子,一手握住未来的自强梦。

“滚雪球”,小车间撬动大产业

“我们不只是办厂,更是要培植产业生态。”国机集团群工部部长闫卫红强调。

“解决一份就业、培养一个工人、稳定一份收入、帮扶一户家庭、带动一片产业”,这“五个一”是国机集团始终秉持的帮扶工作理念。

2024年,为助力淮滨县进一步建强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拓展空间布局,国机集团发挥下属一流规划院所力量,联合国内知名专家,完成了《淮滨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补全长丝织造上游切片纺丝、加弹加捻环节;拓展无水染色、数码印花技术;聚焦运动休闲、商务装两大时尚品类,聚核聚链聚网,发展产业生态圈。

围绕《淮滨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2024年,国机集团推进淮滨县成立服装行业协会并担任会长单位,同时升级设立淮滨产业链一体化事业部,大幅度提升产值和经济效益。生产环节,该集团引进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构建完善的TQM(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推动工厂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着力打造淮滨服装加工行业的“样板工厂”。此外,国机集团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平台优势,2024年主动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赴淮滨、固始开展3次产业投资洽谈会,达成近20亿元的合作意向,促成4家规上企业落地。

2025年8月,苏美达股份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调研,携手淮滨县,前往多家国内服装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招商活动,旨在促进当地纺织服装产业整套供应链的合理布局和快速发展。

经过政企多年持续努力,在国机集团帮扶下,淮滨县已吸引多家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投资落户,纺织服装企业由最初的国机集团1家发展到293家(其中近20家成为国机集团的稳定产业链协同服务商),年产值200多亿元。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淮滨县主导产业。《淮滨县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的发布与实施,为淮滨县加快打造“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基地”明晰了方向和路径,预计将在2035年前带动1万人就业,新增营业收入100亿元,形成4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在固始县,国机集团将固始苏美达的职能定位从“纯工”升级为“工技贸一体化事业部”。在组织做好业务订单、为工人提供稳定收入的同时,固始苏美达还积极发挥自身的产业带动作用,2024年成功引领周边20多家小加工厂参与外发生产,共同生产服装约100万件,着力推动固始县纺织服装产业从固始苏美达总厂的“一枝独秀”发展为众多企业参与的“百花齐放”。

“过去,我们接单能力有限。如今,在苏美达的牵头引领下,像我们这样的小厂也有机会承接大单了。”固始星辉服装厂负责人夏韵说。

“暖心策”,员工与企业共成长

“厂里开了‘爱心暑托班’,孩子放学有地方写作业,我省心多了!”淮滨苏美达总厂员工、淮滨县谷堆乡栗园村南元组村民罗玲说。针对员工子女看护难题,国机集团在多个车间设立托管班,聘请专职教师负责孩子放学后的学习和生活,保障了孩童的安全,也使得员工能够更加安心地工作,真正做到提供一份就业、帮助一个家庭,车间托管班也被当地推广为典型做法。

在开展帮扶的过程中,国机集团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齐抓,持续在队伍建设、文化生活等方面加强人文关怀,切实维护员工权益。先后组织员工参加“自强·感恩”活动、企业文化落地活动等,常态化开展各类技能比赛、文化娱乐活动,大大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幸福感。

为进一步帮助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国机集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行业发展招工稳工解难纾困,推动并深度参与淮滨县人社局规划“淮才通”平台与零工驿站建设,将职工培训中心的标准化课程引入驿站岗前培训,让有工作需求的群众能够快速找到合适岗位就业上岗。“淮才通”与零工驿站开通后,从用工需求发布到员工到岗的平均时长由两周缩短至72小时,行业用工缺口率降至5%。据企业反馈,工人留存率超85%,生产效率提高35%,货期交付率超98%。

正在淮滨苏美达总厂车间工作的淮滨县谷堆乡栗园村南元组村民罗玲。

正在淮滨苏美达总厂车间工作的淮滨县谷堆乡栗园村南元组村民罗玲。

在人才培养上,国机集团不仅注重技能培训,还选派淮滨县平台公司干部赴苏美达跟班学习,强化当地综合性、实用性、高素质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淮滨县平台公司贸易及供应链业务水平,推动全县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8月,苏美达召开淮滨县平台公司首期优秀干部学员学习总结会,11名学员深情分享了两个月以来的学习成果,并表达了学成归岗后做好成果“转化者”、沟通“联络员”、合作“推动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淮滨发展实效的信心和决心。如今,第二期8名优秀干部学员已经到岗学习。“从工人到管理者,从车间到产业链,我们要留下带不走的队伍。”苏美达党委副书记陈峰表示。

如今,随着淮滨县防胡镇第八振兴车间、固始第二分厂陆续投产,未来可再吸纳就业350余人。“2+6+N”中的“N”正成为乡村振兴中最活跃的细胞。

从第一间试点车间到两县联动、多点开花的产业网络,国机集团以“绣花功夫”推进产业帮扶,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未来,我们将坚持‘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把产业帮扶做强、做优、做大,不断提升帮扶成效,促进脱贫群众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国机力量。”国机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丁宏祥表示。(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0期;供稿单位: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