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硬核竞争力”,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系列部署要求,主动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十大指标,始终以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根本导向,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持续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不断推动营商环境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迭代升级,县域商业吸引力和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释放“政策红利”,以精准滴灌增强发展信心。一是政策集成“一网尽览”。将政策原文、解读等文件统一上传至“一企来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共发布县级惠企政策68项,配套政策解读13条,配置政策事项6项,切实强化政策汇聚和深度解读,优化查询申报渠道,推动政策精准滴灌。动态更新政策和企业两大信息库,建立企业需求图谱和政策画像,实现惠企政策“一站通查、精准匹配”。二是红利兑现“直达快享”。紧扣《关于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激励政策》等文件要求,系统构建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积极兑现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智改数转奖励等奖补,探索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服务模式转变。截至目前,县级财政预算中对企业补助符合“免申即享”条件的项目达17项、占比达21.94%,政策红利释放效率和精准性显著提高。三是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深化部门协作与流程协同,联合全县11家重点部门单位组建“政策服务联盟”,设立“惠企政策”综合窗口,形成惠企政策供需匹配、宣讲解读、申报指导全流程服务体系。深入推动“企业大走访”,县领导、部门、镇区分别挂钩服务企业29家、72家、411家,确保规模企业、重点小微企业和重大项目服务全覆盖。
跑出“政务速度”,以模式创新提升服务效能。一是大厅服务“一站集成”。县政务服务大厅进驻42家部门单位机构,开设172个窗口,着力打造“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提升“大综窗”集成服务,力争综合窗口占比达80%;创新开辟涉企服务专区,集中24个部门884项涉企审批事项,推行“受办分离、一口发证”集成服务模式;紧扣“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线下设立“一件事”专窗,线上构建“云上慧办”系统,确保精准服务,实现审批“零等待”。二是审批流程“一网通办”。构建“前置帮办、一链通办”服务机制,打造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重大项目审批“一窗受理、一链通办、一次评价、一表分析”;大力推行“拿地即开工”“信用承诺制”等创新审批模式应用,显著压缩审批时限;在政务服务信息管理等系统中引入“免证助手”模块,推动一批高频事项“免证办理”。落实“好差评”制度,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持续提升审批服务效能。三是特色品牌“一脉相承”。着力打造“滨联·代办”服务品牌,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免费式专业帮办代办服务。依托“人才来滨”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化、集成化一流人才服务模式。创新推行“12345热线4·2·1”工作法,精准响应和处置企业诉求。深化“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推动“交地即发证+零材料”同步办理,以品牌汇聚服务合力,以创新提升营商活力。
培厚“市场沃土”,以公平有序激活发展动能。一是竞争审查“一视同仁”。严格执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召开全县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2次,系统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将公平竞争审查纳入政府公文办理流程,确保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应审尽审。深化运用招标采购全流程监测平台,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治理,杜绝各类隐性壁垒。二是准入退出“一诺即准”。以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为抓手,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大力推广“全程网办”应用模式,为市场主体准入准营、注销退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服务。持续推进“个转企”改革,推行以变更登记为主的便捷转型模式,助力小微企业成长壮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三是知识产权“一体保护”。深入开展“百站千企”走访活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工作站桥梁纽带作用,切实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扎实推进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严厉查处侵权案件70余件,罚没合计17万余元,有效维护市场秩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宣讲,积极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合作,2023年以来共达成项目71个,融资额达7.57亿元。
筑牢“法治盾牌”,以公正透明护航经营安全。一是行政执法“尺度精准”。积极打造滨海县行政执法智慧监督平台,推动执法行为规范化、精准化,今年以来入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69%,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系统编制涉企从轻、减轻、不予处罚“三张清单”,明确执法边界,提升执法透明度。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创新实施“信用+邀约式体检”“分时分类渐进式监管”“信用+柔性监管”等模式,践行“有感服务、无感监管”理念,营造宽松有序的发展环境。联合县纪委监委开展“类案不同罚”问题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小过重罚”等问题,持续提升行政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二是纠纷化解“多元高效”。设立“企业商事纠纷调解窗口”,综合运用调解、公证、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等手段,为市场主体提供灵活、便捷的纠纷解决渠道。建立“滨海县新业态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心”,创建“滨企无忧”公共法律服务驿站,实现案件受理、法律咨询、调解仲裁、司法确认、心理疏导全流程服务。深化“产业链+法律服务”机制运行,开展“律师惠企百日行”专项行动,进企业摸实情、精服务、解难题;开通涉企行政复议案件“绿色通道”,做实调解工作,依法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三是诉讼执行“质效双升”。打造“滨企法助”特色品牌,推广“滨优+”诉讼服务标准,强化诉讼服务大厅“门诊部”功能,推动企业“问诊”、信用修复等综合服务集约集成。打造“滨执有策”特色品牌,一月一主题开展“亲商护企”专项执行行动,强化终本清仓、交叉执行,显著提升执行威慑力与实效性。对涉企案件实行日提醒、周督促、月研判,切实提升案件办理质效。
汇聚“多方合力”,以同心共建培育营商沃土。一是商会建设“枝繁叶茂”。指导全县各镇(区、街道)全面完成基层商会组建,实现基层商会全覆盖;在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成立异地滨海商会11个,数量位居全市首位,其中,滨海县八巨商会、无锡商会获省“四好”商会称号。注重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组织企业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滨商助力乡村振兴”等系列活动;定期组织企业家赴南通张謇企业家学院、陕西照金干部学院等教育基地学习培训,强化民营经济人士价值观塑造。二是政企交流“亲清在线”。将每年11月设立为“民营企业服务月”,开展“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直通车”活动,组织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协调机制成员单位集中走访调研,宣讲政策、防范风险、化解难题。持续实施护航民企“啄木鸟”计划,依托县民营经济服务中心,建立问题诉求收集、交办、反馈闭环机制。创新开设“民企学堂”,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及省市县相关会议精神,不断提升企业家的政策把握能力和战略思维。三是标杆激励“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县级主流媒体作用,持续讲好“滨商故事”,开设“对话新质生产力”“华夏大地滨海人”等专题专栏,通过短视频、深度报道等形式,展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果与企业家奋斗风采。集中宣传一批创业有成、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典型,进一步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创新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激发更多市场主体见贤思齐、争先创优。
新征程上,滨海县将不断激发攻坚之志、砥砺破局之勇,聚焦企业关心关切和群众急难愁盼,全力以赴抓服务、提效能,坚定不移解难题、补短板,持续擦亮“滨不难”政务服务品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刘德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