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万里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机制创新方面的探索,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共同富裕方面也迈出了坚实步伐,积累了诸多有益探索与成果。
一是围绕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聚焦五育并举,构建了以生活思政为统领,贯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结合日常思政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学校牵头成立全国首个高校“生活思政建设联盟”,聚焦“真实的人”和“具体的人”的全面发展,系统构建“生活思政”理论体系,创新“生活思政”工作机制,在教育资源联动、主题活动策划、经验体会共享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协作沟通机制,致力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为身边点滴,打通高校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从方法论维度为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更好地贴近、融入、引领青年日常生活提出了可行路径,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新模式,有助于在真实生活场景中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学校制定了本科生生活思政学分管理办法,围绕思想素质养成、政治觉悟提升、文艺体育项目、志愿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实习实训、特长技能培养等内容,将生活思政学分设置为“政治理论素养、生命安全教育、人文美育与国际视野、创新训练与创业实践、家国情怀与劳动实践、社会工作与技能培训、其他实践经历”等七个模块,以“生活思政成绩单”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第二课堂的经历和成果进行详实记录与客观认证,培养“基础实、适应快、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学校还打造了“共享厨房、星辰大海餐吧、思政大舞台、阳光花房”等沉浸式生活思政基地。在“共享厨房”中,厨具、餐具一应俱全,学生可预约使用,开展团建活动、学习烹饪技能、分享家乡美食等。通过采购、烹饪、清洁等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健康理念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助力学生践行“绿色生活,健康饮食”。从教室到寝室,学校不断探索“人人、时时、处处”育人的生活思政新模式,让思想引领“活起来”,让价值塑造“沉下去”,真正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学生日常生活,使思政教育更具“烟火气”,全方位提升了思政引领力。
二是学校办学机制灵活,有利于汇集和整合资源,有效应对核心任务。浙江万里学院是全国率先探索“公办高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省属本科高校,被教育专家誉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范例性实践”。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理念,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充满活力、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此外,在办学治校过程中,浙江万里学院创建了“365”党建工作引领体系,持续激发办学活力;建立了“校政行企”四轮协调机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打造了“双循环、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双创教育富有成效;探索了“多元化、本土化”合作育人模式,形成鲜明国际办学特色。浙江万里学院在管理体制、人才引育、人事制度改革以及与地方政府合作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前沿探索,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和办学活力,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是学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中探索新经验,并将其有机融入产业发展融合之中。在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的建设中,由浙江万里学院和余姚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校地合作、校企共建、校城共融,战略上融通考量,资源配置上的互通共享,校地之间构建起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其经验值得总结。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作为一个交汇点,将全面支撑余姚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人才科技创新引领区建设,并可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炼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四是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增强学科发展竞争力。从浙江万里学院余姚研究院智能创新创造中心的建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规划设计和发展理念的创新。他们提出立足智能制造业,对材料装备和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重新定义,这是基于现实需求的有机重组和创造,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有院系专业进行拼凑组合。这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时代价值和新发展理念,也是高等教育新质生产力的体现。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高等教育基因的重新编码”。这一发展方式聚焦前沿技术热点需求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从知识仓库到解决方案工厂的蜕变,特别是注重发挥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构建起科研成果转化的高速通道。该模式有效架起了实验室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的桥梁,构建了产教融合、院士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这也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实现形式的有益探索。
此外,浙江万里学院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上的新贡献,也具体体现于学校综合发展实力的提升。这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价值实现,校级、省部级和国家级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获得了“全国文明校园”称号,也是学校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总之,浙江万里学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新探索与新贡献,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在学校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需注意风险防控,进一步全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激发各层级内生动力,持续调动改革发展深层动力,并进一步总结经验,为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新时代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借鉴。(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