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拥护。”基层治理得好不好,执行的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干部,落脚点在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街道作为基层治理的“一线指挥部”,必须以人民满意为标尺,坚持党建引领,着力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升治理效能,绘就和谐宜居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红色堡垒”。“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要强化思想引领,坚持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定盘星”,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资源,打造“云林新韵”理论传播品牌,构建“头雁领学+矩阵宣教”双轮驱动模式,创新推出“点单式”宣讲服务,切实增强干部投身基层治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完善组织架构,选优配强支部班子,延伸组织触角,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不断深化。拓展工作视野,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在企业、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领域有效覆盖,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党建网络,将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治理。
实践砺才,培育基层实干“行家里手”。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基层治理涵盖民生、环境、治安等诸多领域,问题复杂多样,要求治理工作者具备扎实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紧扣基层实际和干部岗位职责“靶向”施策,开展精准化履职能力训练,通过在职教育、在线学习、专题研修等方式,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推动干部掌握矛盾化解、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知识,有效克服本领恐慌。坚持实战磨砺,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实施“户外课堂”“青云铸盾”“青云研学营”等一批干部培育项目,引导干部眼睛向下察实情、脚步向下接地气,深入小区楼栋、融入群众之中,听民声、纾民困,在直面诉求、破解难题中锤炼意志、砥砺作风。
人民为本,提升基层治理“满意指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托数字化赋能、网格化管理等方式,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着力破解供需矛盾,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科学化、人性化,推动实现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精准识别与高效化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体活力,搭建协商议事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鼓励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建设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蒋晓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