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区域强。对南宁市武鸣区而言,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既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跃”,也是人大常委会践行监督职责、服务发展大局的重中之重。自2025年9月起,武鸣区人大常委会组建专题调研组,以“问诊产业痛点、破解转型难题”为目标,深入开展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调研,以扎实的履职行动为城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人大力量。
锚定大局“定靶心”,调研立项保“精准”
“要把调研方向对准区委决策部署,把履职重心扣紧产业发展需求。”此次调研启动前,武鸣区人大常委会明确了核心思路——紧扣城区党委“推进石头、木头‘两头’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将传统工业转型调研纳入年度重点监督议题,既督职能部门政策落实,也摸排企业转型堵点,更探寻产业升级路径。
 调研组深入南宁市武鸣区嘉福木业有限公司实地调研。
调研组深入南宁市武鸣区嘉福木业有限公司实地调研。
为确保调研“不偏航、不走样”,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雪花亲自挂帅任组长,抽调部分常委会委员,组建“领导带头、委员联动”的履职专班,并创新确立“听汇报摸实情、看现场查问题、学经验找方法、思对策提建议”四维调研法,切实把履职重心聚焦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夯实工业发展基础的大局上,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一线“摸实情”,调研过程显“温度”
调研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武鸣区人大常委会把调研现场搬到政策落实一线、企业生产车间,用“脚步”丈量实情。
听汇报,督落实。调研组深入城区伊岭工业委、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等多部门,重点围绕“石头(矿业及深加工)”“木头(林业及加工)”产业转型的政策举措、进展成效、技术创新、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与部门负责人深入研讨,既肯定职能部门在推动绿色生产、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作为,也指出部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未打通的问题,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
进车间,问需求。为掌握企业转型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组实地走访嘉福林业、嘉联矿业、宏发重工、钢之泰、红豪淀粉等代表性企业。每到一处,常委会委员们都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走进生产车间察看技术改造、绿色生产等实况,细致倾听企业在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困难,认真收集企业对政府服务的意见建议。
借鉴外力“优对策”,建言献策有“底气”
“光看本地情况不够,还要跳出武鸣找经验。”为让建议更科学、更可行,武鸣区人大常委会打破“本土思维”局限,组织调研组专程赴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及东莞市“取经”。
 调研组赴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有限责任公司学习考察。
调研组赴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有限责任公司学习考察。
调研组重点聚焦两地传统工业转型的“关键招”:在深圳光明区,学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模式;在东莞,考察园区平台建设、营商环境优化的经验。每到一处,调研组都与当地人大、职能部门及企业负责人就“产业规划如何引领集群发展”“如何破解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等难题进行深入交流,系统梳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武鸣区产业转型注入“外部智慧”。
靶向发力“开良方”,履职成果聚焦“实效”
结合本地调研实情与外地先进经验,调研组对武鸣区传统工业转型现状进行“全面体检”:既肯定产业主导地位巩固、绿色制造初见成效等成绩,也直面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群缺龙头等短板。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精准“开方”:
破“布局散”难题,建议将传统工业转型纳入城区“十五五”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加快甘圩镇碳酸钙产业园、宁武镇林产品产业示范园建设,推动产业“抱团发展”。补“动能弱”短板,提出整合资源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同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力度,引进与“两头”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项目,注入发展新活力。解“创新难”困境,建议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对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的企业给予财政补助,用政策“杠杆”撬动研发投入。疏“人才缺”堵点,依托南宁大学城优势,推动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打通“人才供需通道”。
调研不是终点,推动问题解决才是目标。下一步,武鸣区人大常委会将建立“调研-建议-督办-反馈”闭环机制,通过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方式,持续跟踪建议办理情况,确保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为武鸣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质效双升”保驾护航。(林江平 梁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