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江苏省高邮市深入推进党建助推强村惠民攻坚行动,以组织赋能、产业联动、党员带头拉动村级发展、带动村民增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增收”到“共富”的华丽转身。
组织赋能:从“单兵作战”到“集群突围”
“这是我们兴联村生态养殖的罗氏沼虾,壳薄肉厚、鲜甜弹牙!”近日,在高邮市三垛镇乡村振兴电商直播间,兴联村年轻干部手持团队自主研发的“司徒谭”牌罗氏沼虾热情推介,一场直播成交数千元。
兴联村作为高邮市三垛镇水产养殖核心村,曾长期受困于养殖分散、技术滞后、市场话语权弱。三垛镇党委选派马兵等5名年轻干部组建“水产振兴专班”,以“组织引领+技术革新+品牌突围”之策,推动水产养殖从“单兵”转向“全链共赢”。
镇党委指导兴联村成立“生态养殖临时党支部”,争取800万元资金,建成“千亩罗氏沼虾生态养殖试验示范点”等项目。以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为主体成立兴联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司徒潭”商标。期间,马兵团队联合扬州大学、湖州大学等高校开设“田间学校”,带头授课培训养殖户超300人次,推广绿色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尾水减排60%,亩均增收超500元,达成生态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以前靠‘老把式’,现在靠‘数据脑’。在生态养殖智慧平台支持下,兴联村罗氏沼虾养殖面积13000多亩,年出产超1000万斤,产值超2亿元,捕虾高峰期带动本村千余人就业。”兴联村党总支书记吴建峰说。
据高邮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兴联村通过组织赋能,整合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实现水产养殖“小散弱”到“强优大”的转变,印证了“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青春写在田野间”的重要性,为年轻干部基层建功提供了鲜活范例。
产业联动: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
“重阳将至,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我们的‘淡水青龙’——肉多味美的高邮大虾……”来自龙虬镇的精品高邮大虾亮相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高邮主会场活动,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停留。
龙虬镇党委政府率先破题,高标准打造“高邮大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创新“政府+企业+院校+合作社+示范户”五位一体模式,构建“公司+养殖大户+职业养虾人”全链条管理机制,倾力培育“五只虾”核心IP,让高邮大虾从水塘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顶流”。
一只虾的出圈,背后是一条链的共振。高邮市把分散的村集体资金、土地、劳力折股量化,统一对接龙头企业和电商平台,利用“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让市统筹、镇产联动成为闭环,推动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效放大了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也为联农带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如今,龙虬镇高邮大虾示范园亩均效益达到普通塘口3倍,示范带动全镇770余户农户养殖高邮大虾,户均年收入超8万元。更带动光伏、捕捞、清洁等周边产业“组团出道”——东角村“虾光互补”项目,让村民土地分红人均再涨200元,新增岗位20余个,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党员带头:从“一人示范”到“村民共富”
初秋的韩夏村天燕家庭农场里,数百只膘肥体壮的山羊悠然嚼草。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80后”党员张燕以“头雁”之姿,带领乡亲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共富新路,让临泽山羊走向全国市场。
2018年,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与创业的豪情,张燕夫妇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办农场。初期因缺乏经验,首笔投资几乎付诸东流。但这位新农人党员没有退缩,迅速调整策略:引进本地适养羊羔,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与电商课程,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记录农场日常、展示乡土风情,逐步打开农产品销路。

农场步入正轨后,张燕始终心系乡邻。作为党员,她秉持“独富不如众富”的理念,为羊舍配备智能温控系统,春季为村民提供接种疫苗的优质羊羔,年底按市场价统一收购,有效降低养殖风险。
如今,农场已形成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常年存栏山羊500余只、生态禽类2000多只,年出栏黑猪100头,种植优质水稻200余亩,吸引20余户合作生产。张燕表示:“党员要把初心写在土地上,让乡亲们的钱袋和羊群一起壮大。”
高邮市以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将培育党员创业先锋和致富带头人作为关键抓手,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形成“党员引领、先富帮后富”的生动格局。据统计,今年已培育党员致富能手38名,带动更多“新农人”在田野间大展身手,共绘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张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