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现实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作风对比鲜明:一种是针针入里、线线扎实的“绣花功夫”;另一种则是虚晃一枪、徒有其表的“花拳绣腿”。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城市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让“绣花功夫”与“花拳绣腿”之间的差异更为凸显。
“绣花功夫”者聚力于解决真问题,于细微处下功夫。“精细”从来不是表面的整齐划一,而是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对城市肌理的用心呵护。北京通州水仙园老旧小区改造,更深入解决室内上下水老化等“里子”难题,让老社区“焕新”更“换心”;杭州“警小爱”AI数字警察,打造基层现代化警务新模式……这些探索实践,正是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理念,化作一针一线、细致绵密的实际行动,绣刻于城市发展的经纬脉络,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点滴。
练就“绣花功夫”,要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一方面,要校准干部政绩观的罗盘,将市民的满意度、诉求响应与解决效率、城市的安全保障水平、生活的便捷舒适程度等反映治理效能与民生福祉的核心指标,置于评价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引导城市管理工作真正围绕百姓的“需求清单”展开,确保公共政策、资源投入、服务力量精准滴灌至民生关切的末梢神经。另一方面,须强化监督问责,对因形式主义、表面文章造成资源浪费、损害群众利益或引发风险的,不仅要追究执行责任,更要倒查决策与监管责任,确保板子打实、整改见效。同时,还需着力锻造一支懂城市、善服务、守法治的专业化“城市绣工”队伍,让干部既懂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应急处置等专业知识,又会做群众工作、善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既守得住法治底线,又能灵活解决基层难题,真正成为懂城市、爱人民、会治理的行家里手。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治理城市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该绣在百姓的心坎上。少些“花拳绣腿”的虚功,多些“绣花功夫”的实招,才能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才能让居民在细微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陈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