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学习与研究》2025年第10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指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强调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系统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青岛市深刻领会、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充分发挥海洋特色优势,持续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加快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一、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为指引,奋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8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2018年6月视察青岛时提出,“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2019年4月在青岛集体会见出席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外方代表团团长时,首次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2024年5月考察山东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坚持向海图强、经略海洋提供了科学指引。
青岛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有基础有责任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海洋自然禀赋优越,海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基本相当,拥有760公里大陆海岸线、49处海湾和120个岛屿,“山、海、城”浑然一体,具有“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风貌。海洋科创资源丰富,拥有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字号”高校院所,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占全国的40%,驻青岛涉海院士约占全国的30%,海洋人才总量超过40万。海洋产业基础厚实,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均有布局,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海水淡化等产业居全国领先水平。近三年,青岛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总量稳居沿海城市第3位;2024年,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6%,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3%。海港枢纽地位重要,2024年,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7.1亿吨、3087万标箱,稳居全球第4位、第5位。
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围绕更好经略海洋,加强系统性学习、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着力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理论武装。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做好工作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定期召开市委海洋委全体会议,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连续五年举办全市海洋系统专业化培训班,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不断增强经略海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二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市委海洋委+市委海洋办+市海洋发展局”工作体系,组建市委海洋委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五个专项小组,形成市委海洋委牵头抓总、市委海洋办统筹协调、涉海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三是加强规划设计。研究出台《青岛市2035海洋发展远景规划》,制定推出《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分领域细化行动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形成更加完善的海洋工作推进体系,凝聚起全市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更好服务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坚持把海洋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统筹各类涉海创新资源,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增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一是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推动崂山实验室转入建设发展新阶段,签署“深海三大国家平台”部省市共建协议,高起点建设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省重点实验室25家、市重点实验室69家,集聚15家涉海高校、42家涉海科研院所、56家涉海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打造“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海上综合试验场等10个涉海重大科技设施,形成“国家实验室引领、高校院所支撑、新型研发机构协同”的海洋创新平台矩阵,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二是突出企业海洋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涉海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实施海洋之星企业倍增计划,培育涉海高新技术企业795家、涉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家、涉海独角兽企业7家,不断壮大海洋科技创新主力军。三是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出台《青岛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十条措施》,实施“海创计划2.0”,做大做强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海洋科技大市场,成立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青岛),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研对接工作机制,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跟踪对接,让更多海洋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应用,2024年全市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6.1%。四是构筑海洋人才竞争优势。牢牢把握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完善海洋人才“引育留用”体系,深入开展海洋人才集聚行动,实施蓝色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出台《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等专项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洋人才认定的相关规范,优化完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海洋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目前全市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中,涉海人才占比超过33%。
三、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我们锚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目标,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加快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一是提质升级海洋优势产业。依托现代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文旅、海洋化工4个产业现有市场与技术优势,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着力引领海水养殖新浪潮,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正式挂牌,三文鱼、东星斑等苗种繁育取得新进展,拓展养殖工船和深水网箱等深远海养殖,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21处,约占全国1/8。聚焦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统筹发展滨海游、海上游、海岛游,“海上看青岛”成为文旅新热点,奥帆海洋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稳步推进灵山岛、竹岔岛、小管岛等海岛保护和利用,《海上有青岛》《寻梦沧海》累计演出700余场次,今年上半年海上旅游接待游客增长102%。突出园区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海湾化学绿色循环经济等项目竣工投产,董家口、新河化工园区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4个领域,加快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壮大产业规模。打造“总部型”海洋装备制造业,成功交付40万吨新型矿砂船、“海油观澜号”、“海葵一号”等一批海工重器,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蓝色药库”计划,国际公认的16个上市海洋创新药物中有2个来自青岛,海洋多糖类药物BG136启动临床二期试验,抗乙肝药物LY102获批进入临床,青岛明月海藻建成全球最大的海藻酸盐生产基地。完善海水淡化关键领域标准体系,华电、灵山岛海水淡化项目建成投产,全市建成海水淡化规模达34.5万吨/日,居全国前列。加大海洋新能源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发展海上光伏、深远海风电等产业,加快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基地,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一期首批并网发电。三是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聚焦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2个海洋未来产业,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前沿,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应用。放大国家深海基地等平台优势,推动中国海洋大学与招商局工业集团联合成立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积极发展深远海科考船队。加强“数字海洋”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海洋发展深度融合,实施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发展海洋观监测装备、水下机器人等高端海洋智能装备,出台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方案,发布及在研“问海”“瀚海星云”等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30个。
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港口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我们坚持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的重要支点,推动青岛港向贸易港、金融港、服务港转变,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25)》中,青岛位列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13位,较2018年提升6个位次。一是持续完善港口基础设施体系。青岛港总体规划获批,基本形成“一湾两翼辖六区”的布局,年通过能力4.1亿吨,煤、油、矿、集装箱四大货种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建成亚洲首个全自动化无人码头,连续13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二是积极畅通沿黄陆海大通道。青岛港布局沿黄内陆港54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86条,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10年保持全国首位;开辟海上航线230余条,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建立航线网络,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三是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落地北方首单国际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启用国际能源自贸港,引进菲尼克斯船级社亚洲总部以及中远海运、中国海事仲裁委、中国海事服务中心等分支机构,成立交通银行航运金融中心、兴业银行海洋金融中心等海洋特色专营机构,发行全国首单“蓝色+科创”创新债券和山东首笔境外蓝色债券。四是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出台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加快邮轮母港启动区产业及配套项目建设,完善前湾港区、大港港区、董家口港区等重点片区发展功能,着力构建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共荣的港口枢纽经济圈。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美丽海洋
海洋是青岛的生态基底。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建设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绘就“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海洋生态画卷。一是做好“保护”的文章。完善“湾长制”“河长制”等工作制度,认真落实伏季休渔、增殖放流制度,促进渔业资源养护、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围填海管控措施,将海岸带划分为严格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优化利用区域,分别制定保护目标及管控措施。加强海洋环境风险源头防范,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强化浒苔绿潮跨海域联防联治,有效开展互花米草等综合防治,海洋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和海洋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不断提升。二是做好“治污”的文章。持续推进海洋陆源综合治理和入海排污口动态排查整治,健全“近岸水体—入海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治理体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三是做好“修复”的文章。实施“蓝色海湾”等生态修复工程,扎实做好海岸线、海岛生态修复和滨海湿地恢复,整治修复滨海湿地面积约2300公顷,修复海岸线约110公里,推动小岛湾、古镇口湾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灵山湾成功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完成山东首笔海洋碳汇交易,灵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
六、积极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海洋开放合作走深走实
海洋是联通世界的纽带。我们发挥青岛开放优势,丰富拓展海洋领域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载体和渠道,海洋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一是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实体化运行,举办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大会,成为亚洲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学委员会“海滨之城平台”创始城市。二是强化海洋开放平台效能。建好用好高能级外向型平台,积极探索模式创新、政策创新,青岛自贸片区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加快落地,已形成航运企业集成化审批服务等具有海洋特色的创新举措。举办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青岛作为海洋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三是拓展海洋合作领域。与西班牙、挪威、丹麦等国家开展海洋领域交流互动,与53个国家的94个城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合作关系,国际海洋科技、海洋人才、海洋产业等领域合作深化拓展,蓝色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作者系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