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学术论文 > 正文

【学术论文】赓续红色根脉,持续推动戏曲教育守正创新

1759221857198

戏曲历来就有弘扬民族正气和真善美的传统。在革命工作中也成为唤醒民众、鼓舞民众、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凝聚力量、宣传引领的精神武器。新时代新征程,戏曲教育应当积极赓续红色根脉,持续守正创新,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红色根脉是戏曲教育的鲜明底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一直深切关怀、高位引领戏曲发展。早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陈独秀等均发表过扬弃戏曲的文章,为推动戏曲守正创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戏曲作为与人民趣味相趋、情感相汇、精神互融的大众艺术,在建党之初就为党所关怀、所重视。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党正式将戏曲纳入革命工作范畴,从此戏曲声腔在苏区蓬勃发展的岁月中回响;长征路上,戏曲成为鼓舞士气、政治教育、播撒火种、团结群众的重要方式;全面抗战爆发后,广大戏曲工作者“下乡”“入伍”,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走近工农兵群众,着力于宣传抗日精神、广泛开展抗日动员、持续推动抗日根据地建设,以舞台为战场,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在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文武两个战线。我们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延安平剧院创院之际,毛泽东亲笔题词“推陈出新”,奠定了戏曲艺术发展与时代进步互为表里的艺术理想,明晰了戏曲艺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责任和初心,为戏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解放战争期间,戏曲围绕“战争、土改、生产”三大主题,落实“有利、无害、有害”三个区分,开展了一系列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工作。

1950年1月,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成立“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举办的第一所戏曲教育机构,由此戏曲教育正式被列入国民教育序列。1978年,中国戏曲学校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发展成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

2020年10月,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师生,对传承发展好戏曲艺术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你们老中青少四代师生的来信,反映中国戏曲学院办学取得的可喜成果,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我感到很欣慰,向你们以及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希望中国戏曲学院以建校70周年为新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回望过去,近代以来戏曲发展的历史,戏曲在栉风沐雨中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红色根脉,源远流长,永志不忘,这是新时代戏曲教育守正创新的使命之源、时代之任、行道之基、育人之本。

二、矢志不渝推动戏曲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初心使命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戏曲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地位和作用。坚持党对戏曲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化为戏曲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概括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教育是民生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牢牢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立足认真回答“教育强国建设、戏曲教育何为”这一重大课题,持续推动戏曲教育资源滋养、成果惠及、过程驱动、效能助力,在供给需求、区域布局、教育质量、办学体系、发展合力等方面多措并举,坚持戏曲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成长奠基,扎实推进戏曲人才培养、艺术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对外交流多维协同,以戏曲教育之力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戏曲教育的新期待。

(二)牢牢把握主线基调

牢牢把握戏曲教育的政治属性。自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正式将戏曲纳入革命工作范畴以来,广大戏曲工作者自觉接受并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使戏曲成为宣传理想、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戏曲教育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戏曲艺术本身是“高台教化”的载体,是“代言体”的叙事艺术,戏曲教育是高度专业化的戏曲艺术教育,文以载道、以戏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深度融入了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以高素质专业化戏曲人才培养为主线,在道德教化、文化传承、时代认知和审美培育方面多方发力,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实现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技艺承袭、人格完善、强国担当的有机统一。

牢牢把握戏曲教育的人民属性。戏曲是具有群众性与广泛性的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与民众紧密相连,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与文人个体创作相结合而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民族民间艺术。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戏曲从为少数人服务的“旧文艺”改造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文艺”,从民间艺术转变为人民艺术,深刻体现最广大人民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气质,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充分彰显人民戏曲艺术自我赋权赋能的精神本色。

牢牢把握戏曲教育的战略属性。长期以来,戏曲始终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表现时代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将文化抗战纳入全民族抗战的战略体系,提出建设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民族存续筑起一道坚实的“精神长城”。广大戏曲工作者高举文化抗战的旗帜,以赓续文化血脉为己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战火中焕发新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的无形精神力量,通过不断开辟戏曲教育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戏曲教育新动能新优势,不仅能够赋予戏曲艺术自身创新发展的动力,更能够进一步彰显戏曲的时代价值、文化内涵和美学精神,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铸牢爱党爱国的戏曲发展恒久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戏曲具有诗化的内在气韵,长于抒情、长于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不受时空局限、能在方寸之间表现千军万马、古今穿梭的写意性审美特质,以接地气的艺术手法塑造质朴的人物形象,以细腻的唱念做舞展现人物内心,这些都是戏曲表现历史题材的独特优势。从《杨门女将》到《岳母刺字》的精忠报国,再到《红灯记》的赤胆忠心,无数剧目本身就是生动故事。从梅兰芳蓄须明志到无数戏曲艺人投身革命事业,他们的人格风骨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崇高体现。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是爱党爱国鲜活的人格榜样。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如武将的挺拔身姿、英雄的坚定眼神,戏曲极具感染力的唱腔,如慷慨激昂的高拨子、悲壮沉郁的反二黄,都能直接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爱国情怀可感、可知、可共鸣。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和太多丰富的资源。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幅幅时代画卷、一个个动人故事期待被更多人看到、读到、听到。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光辉历程,是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的生动写照。通过戏曲艺术这个精神纽带和桥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中国人民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能够让人在获得愉悦、感受魅力过程中,实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和行为认同。这些都有待戏曲工作者去发掘、去传承、去弘扬、去表现。

(四)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国戏华章

守正创新是戏曲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革命战争年代,戏曲教育实现了至少三个方面的守正创新,即教育目标转变的守正创新,从培养“名角儿”转变为培养“文艺战士”;教育内容变革的守正创新,主要包括旧剧新编和新剧创作,改编传统剧目唤醒民众,创作反映革命生活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如中国戏曲学院首任校长田汉创作的多个作品;教育模态调整的守正创新,戏曲院团在战火中流亡、迁徙形成了“在演出中教学,在行军中育人”的特殊教育模式。中国戏曲学院应当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有精神家园的传承高地,要大力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学术研讨,深入挖掘戏曲红色根脉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形成引领性的学术成果;开展系列主题实践,加大服务社会力度;系统整理相关史料、剧本、口述史,建立数字化资源平台;加强艺德教育,弘扬“戏比天大,德如地厚”的优良传统;开展经典复排和新创剧目,高标准、高规格地复排经典剧目,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让当代观众理解其历史价值,鼓励基于校史或新史料,创作新编剧目,让历史在当代舞台上“活”起来;创排新时代红色题材作品,将视角延伸到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用戏曲形式讲述新时代的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拥有当代载体;运用小剧场、实验戏曲、戏曲电影等多种形式,赋予历史题材更丰富的艺术表达;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出系列轻量化、趣味化的内容,让红色戏曲“破圈”传播,吸引年轻受众,尝试跨界融合形式,让戏曲元素更广泛更深刻触达多元人群。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戏曲教育是戏曲艺术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重要篇章,革命战争时期,戏曲教育成为锻造民族精神的熔炉;和平年代,它应当成为赓续红色根脉、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中国戏曲学院即将迎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5年和建校75周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根本遵循,贯彻全国和全市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将时代的深度、艺术的高度和教育的温度三者紧密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人才培养主任务、艺术创作主阵地、科学研究主职能、教师队伍建设主路径、社会服务主舞台协同发力,教育、创作、研究、传播、浸润多管齐下,让戏曲继续成为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谱写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国戏华章。

(作者:姚海琳,系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常委 副院长)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