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新平街道新安社区面对辖区人口密集、流动人口多、商户集聚、治理任务繁重的复杂局面,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秉持“小安聚大安”理念,通过织密组织体系、创新共治机制、培育社区文化,将治理资源延伸到末梢、服务覆盖到角落,成功破解“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让“新安”成为居民宜居乐业的“心安”之地。
织密组织体系,筑牢党建引领“主心骨”。新安社区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作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首要抓手,通过机制创新与触角延伸,把党的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是强化“大党委”联动,凝聚区域共建合力。为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有效整合辖区资源,社区创新推行“大党委”机制,吸纳8名驻区单位、代表性企业及业委会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通过定期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动态梳理形成《资源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推动活动阵地、专业人才、公益服务等资源精准对接与高效共享。此举有效构建起多方参与、协同发力的基层治理“共同体”,解决了过去社区“单打独斗”、资源匮乏的困境,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的转变。二是贯通“五级体系”,延伸组织服务触角。针对基层治理“末梢”失灵、反应迟缓的问题,社区纵向构建起“社区党委—社区大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红管家’队伍—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目前,已在居民小区建立党支部8个,组建由社区党员、在职党员、热心居民构成的“红管家”队伍10支,遴选设立党员中心户80余户。这支扎根基层的队伍化身“民情前哨”和“服务先锋”,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纠纷调解、困难帮扶等工作,确保社情民意上传不延迟、服务关怀下达零距离,将党组织的根系深深扎进每一个楼栋、每一户家庭。三是建强“微阵地”覆盖,搭建党群连心桥梁。社区累计投入40万元资金,高标准建成集综治、志愿、文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以此为枢纽,向下延伸打造7个小区党群服务站、5个便于居民议事的党员议事亭和3个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新伙伴驿站”,形成了便捷高效的“15分钟生活服务圈”。这些遍布居民身边的“微阵地”,已成为居民办事、议事、休闲的温馨家园,成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力量的最前沿,显著提升党组织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聚焦民生关键,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新安社区从平安建设和环境改造等民生实事入手,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热情,共同垒实宜居宜业的坚固屏障。一是构建“三联防”体系,织密社区平安网络。社区整合资源,打造综治中心、法律明白人工作室、矛盾调解室“三位一体”工作平台。将辖区科学划分为20个基础网格,组建由“民警+志愿者+安保人员”构成的50人专职巡逻队。同时,积极联动临街商铺,完成80个高清公共安全摄像头的智能化改造升级。通过“定网+定房”明确责任、“排查+管理”掌握动态、“宣传+打击”提升意识的“3+”举措,加强对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的管理。由此构建起“人防+技防+群防”三位一体的社区安全防护网。2024年以来,累计有效处置各类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120余起,办结率达到98%,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60%,居民安全感满意度持续稳定在98%。二是实施“三步走”策略,实现老旧小区蜕变。针对泰康小区等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管理缺失的难题,社区精准实施“花园改造—引入保洁—物业管理”三步走的攻坚策略。采用“街道出一点、社区补一点、企业助一点、居民筹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成功筹集60余万元资金,率先完成8个小花园、小广场的改造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升级。随后,通过引入专业保洁服务、规范业委会“双轨制”选举、成功引入“七乡红色物业”(内含“54321”快速响应机制、共管账户、“12+N”红管家等创新举措),实现了物业费收缴率超过98%、居民有效投诉量下降73%、满意度提升至98%的显著成效,推动小区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的华丽蜕变。三是推行“四事办”服务,优化社区营商环境。社区成立专门的涉企服务专班,以“小事办实、急事办妥、难事办好、大事办成”为服务准则,为辖区2243户个体工商户和众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通过累计3000余次的走访摸排,成功化解经营困难、证照办理等各类难题100余项;协助5家企业成功融资500万元;组织政策解读会4场,帮助完成招聘300余人,成功吸引30家新企业入驻。此外,社区创新成立秀珏家政服务公司,以“家政+”模式提供弹性保洁、技能培训等服务,并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整治。目前已签约服务108人次,培训86人次,为280个困难家庭提供免费服务,年营业收入超过20万元,带动40余人稳定就业,实现了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壮大、居民增收的多方共赢。
涵养社区气质,培育向善向上“新风尚”。社区在追求硬件改善与秩序维护的同时,更注重软环境的营造和精神家园的构建,通过暖心关爱、文化浸润和清廉建设,培育独特的社区气质。一是开展“微服务”行动,构筑社区关爱体系。社区始终将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冷暖放在心头,组建了“爱心爸爸爱心妈妈”、“共享儿女”等专业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务队伍。120余名志愿者长期活跃在服务一线,累计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超过3000课时,为孤寡老人精准落实“每天1次电话问候、每周1次上门探望、每月1次健康检查、每季1次文体活动、每年1次节日慰问”的“五个一”关怀服务。这些细致入微的举措,有效弥补了特殊群体的情感缺失与服务缺口,在社区内构筑了一张坚实的关爱保护网,让守望相助的温情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二是供给“文化餐”滋养,增强家园认同归属。为凝聚人心、增强认同,社区大力繁荣群众文化。一方面,积极培育书画、舞蹈、健身气功等7支由党员和文艺骨干带头的居民兴趣社团,这些社团在“睦邻文化节”、“新‘心’向党·喜迎七一”等品牌活动中累计演出40余场,成为展现社区活力与和谐风貌的重要窗口。另一方面,联合专业机构开设涵盖艺术、科普、生活技巧等20余个周末特色兴趣课堂,年均服务居民超过500人次。同时,整合300名志愿者组成的“五色”服务队,年均开展各类志愿活动200余场。多彩的文化活动与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极大增强了居民的家园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三是劲吹“清廉风”熏陶,涵养风清气正生态。社区将清廉建设作为涵养社区正气、巩固治理根基的重要工程,通过落实组织领导、责任分解、宣传教育、制度建设、监督检查“五个到位”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居务监督、财务公开、廉情信息员等制度规范管理运行,深化与基层党建、社区治理、文化建设“三个结合”统筹协调推进。实体化打造长达100米的社区清廉文化长廊,评选出30户具有示范效应的“清廉家庭”榜样,开展10余场主题鲜明的廉洁教育活动,并将清廉理念融入“物业+业委会”共管账户等治理细节。这些举措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居民群众,共同涵养清正、清廉、清明的社区生态,为“心安”家园建设提供坚实的风气保障。(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委组织部 文九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