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典型经验 > 正文

【乡村全面振兴】李世豪:推动返乡就业创业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这一重要论述为做好农民工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已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立足县域发展实际,将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作为重要突破口,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生动的地方样本。桐庐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发展”和“美丽”两大主题,以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自2016年试点以来,全县新增创业主体3.2万余个,累计带动就业6.8万人。2024年,全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9410元、45071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4,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服务机制,构建精准高效的就业保障体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桐庐县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就业信息不对称这一核心难题,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

打造智慧就业平台,推动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桐庐县紧扣“新职教名城”战略定位,创新推出“三码合一”智慧就业系统,将桐庐人才网二维码、招聘岗位信息合集码、城乡未就业人员信息登记码有机整合,实现人力资源供需信息的精准匹配。通过建立全县统一的人力资源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劳动力供给状况和就业需求,实现岗位信息与求职信息的智能匹配。同时,开发手机应用程序和微信小程序,让农民工可以随时随地查询招聘信息、提交求职申请、参加在线培训,极大提升了就业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截至目前,通过该平台已累计开展就业服务1.6万次,成功帮扶8600人实现再就业。

建立长效机制,构建就业帮扶闭环管理体系。桐庐县创新实施“一加一减正负零”就业帮扶机制,通过系统性、全过程的管理模式,为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一加”即持续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和服务覆盖面;“一减”即通过精准帮扶、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措施,实现未就业人员存量持续下降;“正负零”即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确保未就业人员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及时就业,实现动态清零。2025年以来,全县已实现农民工新增就业5070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完善就业监测预警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桐庐县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就业形势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就业市场数据,及时掌握就业动态变化。通过设立就业监测点、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建立就业形势分析例会制度等措施,实现对就业形势的精准研判和预警。同时,制定就业应急预案,建立就业风险应对机制,确保在出现大规模失业风险时能够及时响应、有效处置。

优化创业生态,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业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桐庐县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让返乡人才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发展有空间,充分激发农民工的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

完善扶持政策,激活归雁经济。桐庐县先后出台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电商创业促进就业、全域旅游发展等34项扶持政策,构建多层级、立体化就业创业帮扶体系,覆盖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创业人群。近三年,全县人才资金规模已达近3亿元。同时加强用地保障,建立“强农十条”政策,县级每年安排40亩用地用于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三产”融合等重点项目。

搭建创业平台,支持返乡创业。桐庐县整合电子商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快递产业园等创业平台资源,率先在县城建设返乡创业核心基地,集聚创业要素,辐射带动创业。近三年,新引进大学生1.9万余人,为60余家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免费场地,并拨付资金206.5万元,提供创业担保贷款6708万元。同时,推进产业平台综合改革和配套建设,创建省级特色小镇3个,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1个,市级“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1个,建设培育各类小微园7个,形成省市县三级特色产业平台梯队建设格局。

推广多元创业模式,拓展创业空间。桐庐县全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块状经济,改造提升制笔和针织两大传统特色产业,带动返乡入乡人员创业就业。2023年,横村镇规模工业针织企业34家,规上总产值10.76亿元,提供了全镇80%以上的就业岗位;分水镇规模工业制笔企业21家,规上总产值7.2亿元,带动周边就业人员4万多人。同时,制定美丽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发展民宿经济、乡村旅游等富民经济,共有3A级以上景区15个,建成民宿11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67家、家庭农场523家。深化“快递回归”战略,累计招引快递关联产业项目133个,协议引资459亿元,县内集聚关联企业339家,年营收突破385亿元。大力培育电商经济、直播经济、网红经济等新经济,每年落实专项资金4500万元,设立产业引导资金3亿元,扶持电商项目发展。

强化能力建设,提升创业就业核心竞争力。桐庐县充分发挥杭州商学院、杭州技师学院等县内外教育资源优势,构建“政企校”协同的培训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和创业者特点,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精准培训,重点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创业能力培训和创业实务指导。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返乡入乡创业培训210人次,提供技能培训8936人次,组织企业实训1500人次,有效提升了返乡人员的创业能力和就业技能。

加大政策扶持,破解创业融资难题。桐庐县建立健全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贴息政策等多元化扶持体系,切实降低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2025年以来,已帮扶创业项目31个,落实创业担保贷款1265万元,发放创业贴息近40万元。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业创新领域,通过举办投融资对接会、建立项目库等方式,为创业者搭建融资桥梁。创新推出“创业保险”产品,为创业者提供风险保障,有效增强了创业者的抗风险能力。

构建服务体系,扶持人才发展。桐庐县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企服中心,组建营商环境首席专员队伍,落实县领导领衔破难三级协调机制,建立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开发高技能人才“金蓝领在线”“人才码”等应用场景,为各类人才提供便利。大力推进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建设,实施“共桐富裕”就业民生保障“百千万工程”,推出就业直通车、就业码、“云上线下”招聘会等载体,三年来新增就业30247人。培育返乡创业“领头雁”,推荐获评省级乡村工匠6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3个,评选表彰“十佳农创客”、大学生创业“十佳”青年等65人。

深化区域协作,拓展就业创业新空间

桐庐县立足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通过深化区域协作,为返乡就业创业开辟更广阔天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现互利共赢。桐庐县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与四川省等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2025年以来,新增四川籍劳动力来桐就业152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组织15家次企业赴外举办劳务对接会8场,提供就业岗位2200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400余人。创新劳务协作模式,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送”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确保输转劳动力快速适应岗位要求。

培育特色产业,打造本土就业品牌。桐庐县依托“共富工坊”等乡村产业平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造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就业岗位。通过挖掘地方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体系。注重品牌建设,打造了一批以“桐庐味道”为代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旅游品牌,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拓展高质量就业空间。桐庐县坚持以产业升级带动就业升级,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拓展高质量就业空间。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创造更多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就业岗位。同时,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

新征程上,桐庐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优化服务模式,推动返乡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着力破解制约返乡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农民工等群体返乡就业创业的潜能和活力。同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过持续努力,让更多“归雁”在故乡的热土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共同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桐庐画卷。

作者系2025年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