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位于海宁与杭州交界处,区位优势显著,毗邻问题突出,其中仅翁埠村就有新居民2.6万人。面对“成长的烦恼”,2019年以来许村镇以毗邻党建为突破口,积极促进辖区内翁埠村、塘桥村与杭州杭铣社区实现治理联动,创新“四式联动”治理机制:通过常态式轮值议事打破行政壁垒,联动式项目领办整合区域资源,融合式阵地共建夯实治理基础,集成式服务联享提升民生温度。系列做法有效推动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协同化和高效化,为解决同类型“毗邻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常态式轮值议事:筑责任共担基石
面对公路拥堵、消防隐患、水质污染、环境整治等5类20余项群众反映强烈的积压难题,特别是涉及跨行政区域的具体事务(如污水管网接入),单村之力难以破局。为此,翁埠村联合许村镇塘桥村、杭州市杭铣社区,于2019年率先探索建立了常态式轮值议事机制,成为破解毗邻治理“中梗阻”的关键一招。三方村社党组织牵头,固化“一周一反馈、一月一调度、一季一互查”的轮值运作模式。由轮值村社书记主持,各方定期聚首,邀请居民代表、微网格长、党员代表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将跨界难题摆上台面,集体“把脉问诊”。议题聚焦痛点堵点,通过实地勘察、专家咨询、党群多轮协商等方式,寻求务实解决方案。六年多来,常态式轮值议事机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实效性。据统计,累计商议跨界治理难题56个,实际办结率在98%以上。
联动式项目领办:促协同攻坚见效
面对基层治理力量分散、单打独斗效率不高的困境,许村镇创新推出联动式项目领办机制,以项目化为抓手,将复杂治理议题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估、可闭环的具体行动,有效破解了资源分散、协同不足的难题。紧扣区域治理痛点和发展需求,围绕组织联建、民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安全治理等重点领域,参与并共同推出12个跨区域联动项目(如迎亚运“三共三保”行动、毗邻花开共富结对项目、消防安全补短攻坚等)。为确保项目“有人抓、能落地、见实效”,建立了完整责任体系:由党员干部结合自身优势和村社特点,主动认领项目,担任“项目长”,全程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资源调配和推进落实。联动式项目领办显著释放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动能。据统计,依托该项目机制,每年组织开展青年交友、技能培训等活动20余场次;通过共富结对等项目,为毗邻地区低收入农户精准开发10个公益性岗位;消防安全等攻坚项目更是实现了硬件提升与群防群治能力增强的双重目标。
融合式阵地共建:筑功能集成平台
许村镇以融合式阵地共建为路径,系统整合阵地资源,推动治理平台由“点状分散”向“网状联动”升级,打造了有温度、有力量、有实效的毗邻治理枢纽。各村社整合片区内人力、场地、组织等资源,先后打造了片区治理中心、消防前哨站、联动调解室等3个标志性联动阵地,逐步构建起集安全防控、欠薪调解、交通治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治理综合体。各阵地实行轮岗共管机制,由轮值村社负责日常管理与任务执行,实现“阵地共用、任务共干、责任共担”。例如“暖‘薪’工作室”原属塘桥村特色资源,在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下,该阵地经验直接复制到片区治理中心,带动翁埠村迅速培育出一批欠薪调解能手。阵地融合不仅提升了治理的响应能力,更强化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通过阵地共建,片区内形成了多个联动小组团(欠薪处置、交通治堵、水环境治理、消防安全互查等),进一步夯实了治理执行力。特别是在“老娘舅调解”“流动党员参与治理”等做法的带动下,治理经验得以在片区内流动共享,真正实现了阵地从“点”到“网”的转变。
集成式服务联享:破服务供给壁垒
服务联享的关键在于高效整合片区内外资源,各村社系统梳理并链接片区内的达人、能人、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组建“区域服务资源库”,围绕新老居民最关切的领域,精心打造“服务菜单”:一是文化融合服务,常态化开展文化培训、心理辅导、邻里节、亲子乐跑等活动,搭建情感交流桥梁,增强新居民归属感;二是便民利民服务,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提供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三是就业增收服务,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特点(服装产业为主导),提供针对性就业帮扶与技能提升渠道。其中,翁埠打造的“翁埠夜市”是集成式服务的典范,该村将夜市打造为集灵活就业、增收致富、文化展示、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融合载体,通过设置爱心摊位、提供租金减免等政策,为村民创造了低门槛的创业就业机会。
基于“四式联动”打下的坚实基础与形成的宝贵经验,今年“毗邻党建”模式又正式升级为“杭海毗邻片区组团”,目前片区组团治理综合党委已经统筹起许村镇3个村、杭州市3个社区的治理队伍、3个联动阵地,形成覆盖8.3万常住人口的跨域协同治理联合体,以更紧密的组织架构、更广阔的地域覆盖、更系统的项目牵引为特征,为探索超大城市毗邻区域治理现代化问题积累经验。(浙江省海宁市许村镇 翁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