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张超超:奋力谱写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本文刊发于《学习与研究》2025年第9期)

城市,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石家庄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视察石家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走出了一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城市发展新路,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行动城市,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

一、注重源头治理,着力解决城市顽瘴痼疾

城市建设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石家庄城市建设一度存在的乱象,以及城市“伤疤”和形象落后等突出问题,我们坚持正本清源,以坚如磐石的态度根治沉疴积弊,推动城市更加健康、更可持续发展。

一是深入开展违建临建专项整治。石家庄城市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私搭乱建、违章建筑体量很大,扰乱城市秩序,潜藏安全隐患。我们坚持“拆不是目的,拆是为了更好地建,建是为了让城市更美丽,人民更宜居更幸福”,把拆除违建临建作为城市更新的开题破局之举,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应拆尽拆,累计整治私搭乱建、违章建筑约3500万平方米,拆出了公平正义、拆出了发展空间、拆出了美丽省会城市雏形。坚持先立后破、拆建并举,依法依规整治搬迁三环内特别是二环路沿线违建临建汽车4S店215个,高标准规划建成4个汽车园,实现集约发展、提质增效。

二是有力整饬土地市场秩序。一个时期以来,石家庄城中村改造主要采取“土地一二级市场联动”模式,形成许多烂尾楼项目,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我们全面强化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调控管理,由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土地前期开发工作,彻底断开“土地一二级市场联动”,从根本上避免无序开发、超规划建设等问题发生。对已经存在的“烂尾楼”项目,坚持“新官理旧账”,按照“一个清零”(房地产开发商非法所得清零)、“两个不放过”(对违法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不放过、对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纪律责任不放过)、“三个清单”(容缺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原则,盘活项目资产,开展后续建设,祥云国际等44个“烂尾楼”项目全部完成整治,相关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肯定。

三是切实改善城市风貌。针对城市建筑“百米楼群、水泥森林”、色调“万花筒”等问题,我们坚持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品精雕细琢,出台《关于加强新建居住项目容积率管控的决定》,以立法形式强化对新建住宅容积率2.0的刚性管控,从严遏制住宅项目无序开发;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建筑风貌管控指导意见》,对城市建设项目的总体风貌、单体建筑、色调格调、夜景轮廓等进行严格把关,着力塑造错落有致、优美舒展的城市天际线。深入开展主街主路景观提升、小街小巷整治提升,胜利大街等14条城市主干道提档升级,东风路等2543条小街小巷焕然一新,城市面貌明显改善。

二、优化结构布局,着力重塑城市功能空间

纲举才能目张。一个时期以来,石家庄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由于缺乏科学系统规划,城市框架没有拉开,二环内人口密度高达1.8万人/平方公里,一些“城市病”逐步暴露出来。我们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联系紧密的城市发展格局,让城市未来发展更有支撑、更具潜力。

一是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石家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明确了“一主、四辅、两带”(“一主”即主城区,“四辅”即鹿泉区、栾城区、藁城区、空港四个组团,“两带”即滹沱河经济带、太行山生态带)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由原来的287平方公里拓展至660平方公里。坚持在二环内做“减法”,降低住宅和商业开发强度,疏解人口和低端低效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在二环外做乘法,大力实施拥河发展战略,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能级;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存量土地优先用于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真正做到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还公共配套服务于社会。

二是持续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坚持成片化开发,着力解决“拆一处、建一处”零散式开发弊端,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片区、太平河片区、留营片区、和平东路片区、东南三环片区、龙泉湖片区等六大片区,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集聚项目,以点带面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高铁片区初具规模,商务核心区全面开工建设,中央绿色体育公园建成开放,首开住宅项目竣工交付,“城市会客厅”美好愿景逐步变为精彩现实;太平河片区塔吊林立、热火朝天,展示中心、卧虎山公园等建成投用,音乐厅、美术馆以及高品质住宅、滨水商业等加快建设,“太平活力岸、滹沱未来城”美丽画卷次第展开。

三是抓住用好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京津冀“1小时交通圈”建设成果不断巩固,清华大学河北创新研究院落户石家庄,与京津名院合作医疗项目达到21个,高新区入选京津冀专利转化运用先行区。充分发挥省会引领辐射作用,加快石家庄都市圈建设,推动都市圈内城市产业互促互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设立50亿元都市圈产业链协同发展基金,石雄城际、衡昔高速、“定热入石”等多个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红旗大街石家庄界至邢台界段修复养护工程竣工,都市圈建设更加可感可期。

三、做强产业支撑,着力激发城市内生动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长期以来,石家庄产业全而散、多而弱,存在二产比重逐渐下降的“空心化”现象,难以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让城市更富活力、更具竞争力。

一是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发展。针对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龙头企业少等问题,我们坚持把发展优势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5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起具有石家庄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257亿元、1382亿元,全面叫响“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真‘芯’‘石’意打造电子信息高地”两大产业IP;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突破千亿元;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探索建立揭榜挂帅、科技特派团等制度机制,深化与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网络通信研究院以及驻冀高校合作,河北工业大学创新研究院等7家新型研发机构落户石家庄,一大批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生产线”。

二是全力打造具有坚强配套服务能力的低成本化园区。针对一些园区“插花式”建设问题,我们坚持“房地产开发为产业发展让路,插花式开发为集中开发让路,土地供应优先保障产业所需”,高标准谋划建设五大产业园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吸引绿叶嘉奥、普兴电子等一批10亿元以上优质项目落户入驻。坚持“要产业、就业、税收以及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土地一次性收益”,创新出台《关于支持园区工业产业项目落地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的若干措施》,累计为企业节省费用近30亿元。持续深化园区改革,谋划的“公共服务岛”“能源岛”加快推进建设,投融资、担保、市政、科创“四个平台”实现全覆盖,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三是蹄疾步稳推进国企改革。长期以来,石家庄国企小弱散、政企不分、市场竞争力差,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先脱钩、再集中监管、再改革重组”步骤,优化整合77家市属国有企业,形成“5+2”国企架构(城发投、交投、国投、水投、旅投集团,北人、常山集团),变“各自为战”为“握指成拳”,在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日益发挥“主力军”作用。截至2025年上半年,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达到5900亿元,较组建之初增长63%;形成拥有5个AAA级、7个AA+级的高信用主体矩阵,赢得资本市场高度认可和青睐。

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把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作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出127条创新举措,全力打造“石家庄速度”“石家庄温度”“石家庄力度”营商环境品牌,连续两年获评营商环境创新城市。探索推行评标专家盲抽、技术标盲评“双盲”评审改革,遏制行政干预,防止暗箱操作,破解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的顽瘴痼疾,获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传承“人才九条”精神,出台“15条人才新政”,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聚集高地,2024年全市青年人才流入总数10.1万人,连续三年获评最佳引才城市。

四、完善服务配套,着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宜居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基本要求。我们坚持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一心为石家庄,统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在宜居安居中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一是不断优化交通出行体验。坚持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对总长70.5公里的原新元高速、石太高速、石黄高速城区段进行市政化改造,改造后的复兴大街和北三环双向12车道,分别连通现有和规划的40条东西向道路和31条南北向道路,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十字型骨架道路;统筹实施二环快速路提升及内外互联互通等工程,裕翔街快速连通等工程顺利完工,和平路改造提升等工程加快推进,仓盛路等169条城区规划路相继打通,共同构建起内畅外联、转换高效、区间融合的城市路网体系。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综合整治行动,强力整治占道经营、黑出租等问题,城市通行更加文明有序。高德地图《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石家庄交通拥堵指数同比下降6.28%,下降幅度全国排名第二。

二是稳步提升居住生活品质。坚持“回迁房和商品房同品质建设”,全国金融系统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首单落地石家庄,十里尹村等首批9个城中村改造高品质示范项目全部如期交付,西三教等1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加速推进,有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稳妥推进老旧小区、危旧住房改造,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540个、危旧住房1872套,极大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谋划实施东南退水明渠等城区排水防涝工程项目,内涝防治标准由“一年一遇”变为“十年一遇”。完成老旧管网改造810.6公里,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0.6公里,入廊各类管线1130公里,有效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三是大力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一站式”平台阳光招生,建成投用中小学校36所,新增学位5.1万余个。大力推动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新改扩建医院6所,入列全国15个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深化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建设,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84个,基本实现二环内全覆盖。利用腾退土地和闲置土地建设公园游园376座、球类场地966个,更好满足群众休闲健身需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推行“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

四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把功夫下在日常、经常、平常,以更大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连续4年退出全国“后十”,蓝天白云、群星闪烁成为常态。加强滹沱河生态区建设,昔日的“大地伤疤”蜕变成美丽的“城市名片”,入选全国母亲河(湖)复苏行动典型案例、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高标准建成101公里环城绿道,串联太平河、滹沱河、环城水系三大水系和沿线76个公园游园,成为城市一道“流动风景线”。

五、坚持以文润城,着力彰显城市独特魅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注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文化渗透城市肌理、融入群众生活、赋能城市发展,不断提高石家庄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一是赓续传承历史文脉。坚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扎实推动东垣古城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正定古城风貌恢复提升、正太饭店保护性修缮等,唤醒城市历史记忆,增强市民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举办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推出荣国府《一梦入红楼》等系列沉浸式演出,赵州桥景区免费向公众开放,湾里庙步行街获评全国示范步行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石家庄上榜春节期间南客北游十大热门目的地,荣获中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更多游客“慕名而来、流连忘返、不虚此行、还想再来”。

二是活化利用工业遗存。石家庄工业底蕴深厚,但随着发展方式转型,工业企业陆续退城搬迁,遗留下大批老厂区,我们在保护工业遗存基础上,植入文体、娱乐等公共配套和商业服务功能,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和平东路沿线“工业锈带”变身“城市秀带”。石煤机老厂区旧厂房改建的“石美集”城市微度假中心,成为城市美学生活新空间;石钢工业遗址公园凭借独特的“赛博朋克风”,晋级网红打卡地;棉一、棉二改造的“织音1953”园区,正逐步打造集文化体验、时尚消费、艺术展演于一体的城市潮流中心。

三是倾力打造“体育”“音乐”两大城市名片。将体育和音乐作为打造青年友好城市的重要抓手,高标准举办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石家庄马拉松赛、全国街舞大会、全国桥牌少年团体赛等活动200余场,高水平策划开展“RockHome Town”摇滚音乐演出系列活动,高质量组织原创音乐节、草莓音乐节、滹沱音乐节等演出380余场,累计吸引参赛选手、游客、观众等近900万人次,自信、激情、开放成为城市新印象、新标志,石家庄获评活力之城。

(作者系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翟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