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迈进新征程,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矛盾问题错综复杂,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抓作风建设,需坚持于细微处着力,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以精微之功淬炼过硬作风,推动干部队伍作风形象实现新提升。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思想层面的细微变化,可能演化为行动的偏向。进入信息时代,海量信息触手可及,但其中掺杂的不良思潮与错误观念,若缺乏甄别,极易在潜移默化中侵蚀思想,动摇理想信念根基。必须从源头上拧紧“总开关”,引导党员干部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免疫力”。要密切关注党员干部的“思想微动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做到提醒在早、防范在先,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错误。
党员干部的作风优劣,不取决于豪言壮语,而在于群众怎么看。群众评价干部,往往聚焦细节,如材料填报是否准确翔实,来访接待是否耐心周到,诉求回应是否真心实意,等等。这些细微之处,正是作风最真实的投射。要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细节之中见党性”的意识,不仅在“台前”严谨负责,更在“八小时外”持之以恒,做到事务处理精益求精、群众服务主动靠前、调研走访深入踏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对待每个环节,让优良作风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自然彰显。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作风改进不能靠一时之功,更需依托严密制度形成长效约束。应聚焦党员干部日常工作中易疏漏的环节、易放松的行为,细化完善行为规范与监督机制,使每项要求清晰具体、便于落实,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严密体系。要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日常监督,精准捕捉作风隐患,推动监督向八小时外延伸、向细微处覆盖,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严肃问责,确保制度“长牙”、纪律“带电”,推动作风要求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自觉。
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精于细微处方能成就大格局。组织部门应扛起政治责任,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抓紧抓实作风锤炼,推动党员干部在细微处见精神、于实干中显担当,真正成长为忠诚干净担当的栋梁之材。(陆敏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