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故宫博物院迈向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坚实基础与发展路径刍议

作者: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刘曙光

故宫博物院即将迎来百岁诞辰,这不仅是故宫博物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乃至整个国际博物馆领域的一件喜事。自诞生之日起,故宫博物院就是一座政治使命和文化使命非常突出的博物馆,在现代国家形成和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共同记忆的构建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这座位于北京城中轴线核心、曾经的明清皇家宫廷,集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于一体的文化圣地,在培育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仍然担负着特殊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博物院胸怀“国之大者”,致力于在保护与利用、遗产与展览、学术与公众服务之间寻求新的进步与平衡,通过全力推进“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擘画了努力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四大愿景,充分彰显其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

故宫博物院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坚实基础

“国际一流博物馆”之要义,在于拥有全球一致的公认度,具有全球性的影响力。目前,国际上虽然有一些声名卓著的大博物馆,如英国的国家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但并没有衡量“国际一流博物馆”的标准,也没有相应的认证机构或者程序。“国际一流博物馆”并非博物馆领域的专门术语,而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概念性词汇。有研究者综合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欧美等国博物馆评估体系的指标精神,以及当今世界知名热门博物馆的成功实践,提出过一些国际公认的头部博物馆的“基础指数”。例如,藏品总量应在百万件上下,藏品体系的完整性不仅要覆盖本国本区域乃至整个的人类文明史,而且其独特性或稀缺性十分突出,有一批世人皆知的“镇馆之宝”;学术研究方面有影响广泛的成果,科研经费在年总收入中的占比不低于8%,国际同行评议论文(SCI/SSCI/A&HCI)的数量超过50篇,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岗位达到每年30人次左右,博物馆常设展的更新周期、年原创临展数量以及国际巡展的次数,也有明确的要求;在公共服务与社会影响方面,一般年观众总量不低于300万人次,其中境外观众的占比在10%以上,同时有一定数量的国际会员,教育活动场次≥500场/年,藏品的高清图像+元数据的线上开放率不低于20%,等等。从这些“基础指数”看,故宫博物院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具备很多成为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客观条件。

从博物馆空间与建筑看,紫禁城这座世界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千余座明清木结构建筑,门类丰富、形制齐全,本身便是“超级展品”,其作为明清皇家礼仪空间原址原境的真实性,不可复制,具有任何一座现代博物馆建筑无法企及的历史感、文化性、标识力。

从藏品与谱系看,故宫博物院收藏文物和藏品195万余件(套),纵向贯穿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近代,横向覆盖绘画、法书(书法)、碑帖、铜器(青铜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陶瓷、织绣、钟表仪器、珍宝等25大门类,是一部天然的古代中国物质文化史百科全书。尤其是属于明清皇室旧藏的文物,序列完整、品级高等、价值连城,有利于策划和推出国家级叙事的展览。

从数字化建设看,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系统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博物馆。早在1998年就成立“资料信息中心”,2003年设立“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现已搭建起覆盖文物、古建筑、档案、口述史等业务的统一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形成“数字故宫社区”集群(官网+小程序+App),将“数字化”从内部管理工具升级为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院藏文物超过一半拥有“数字身份证”,超过10万件高清资源可在数字文物库免费共享,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从学术研究看,故宫博物院以“故宫学”为旗帜,把传统金石学、历史学、考古学、材料科学和数字技术熔于一炉,在文物鉴定、古建保护、艺术史研究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开展了一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了《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等巨著。

从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看,故宫博物院年接待观众量长期稳定在1500万人次左右,高居全球博物馆第一,“故宫IP”不仅自带国民级认知,也是国际知名品牌,天然具备跨文化传播的多元接口,具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巨大优势。

故宫博物院迈向国际一流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故宫博物院既有迈向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坚实基础与澎湃动力,也面临系列路径障碍与发展挑战。与全球其他“遗产型景区博物馆”一样,故宫博物院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博物馆功能的特殊的结构性问题。紫禁城的建筑布局、空间规制、材料工艺、艺术风格,均为明清宫廷建筑文化顶峰的集中体现,是一座巨型的中国古代官式建筑博物馆,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故宫博物院应将建筑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自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始终将古建筑本体保护与文物藏品保管放在首位,形成了以古建修缮、文物鉴定、保管保护为核心的专业队伍。与之相应,展览策划与观众服务事实上未被视作首要任务,以致其博物馆学、展览策划、观众研究等现代博物馆核心业务的人才队伍还有待扩充和增强。

故宫博物院目前对公众开放的40余处展厅中,绝大多数是依托原有古建筑空间改造而成,如午门及东西雁翅楼改造成的2800平方米国际化临展厅、文华殿书画馆、武英殿陶瓷馆等。这些展厅的改造大多采取特殊措施以利于古建保护,值得称赞。同时,受限于古代宫殿建筑的格局,在展厅空间、照明系统、展柜密封恒温恒湿条件、展线流线布置等方面,难以实现大规模、主题化、互动化展览设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展陈艺术表现力和观众体验感,因此,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功能还有待强化、展览策划体系也有待完善。

景区化运营对博物馆功能产生掣肘。改革开放以来,故宫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象征地位,迅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198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后,其旅游景区功能远超博物馆的展览职能。尤其是2010年以来,故宫年均游客量突破1700万人次,2019年超过1900万人次,游客承载压力极大,不得不优先应对。文物安全、游客安全与遗产保护,观众承载力管理、客流动线设计成为院方管理重点,这种景区化主导的运营模式,客观上挤压了博物馆展览、学术、观众服务等功能。

故宫博物院还面临公众认知与国际评价错位的问题。例如,国际博物馆界和一些旅游评估机构在统计全球博物馆观众人数、展览评价时,未将故宫博物院纳入博物馆类统计范畴。部分国际游客因对故宫作为博物馆的专业性、公共性、学术性认知不足,将故宫博物院视作“中国皇帝的宫殿”,历史遗址参观地,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这种认知错位既是国际遗产型博物馆的普遍困境,也说明故宫博物院在展览策划、观众互动、学术传播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的着力点

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不仅取决于故宫博物院守正创新的自身努力,更系于中国博物馆事业之宏观环境、大政方针、时代潮流,甚至北京城市建设、文化建设之整体进程。显然,这是一项牵涉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保障与合力推动。就博物馆建设而言,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的四大愿景是一个统一的、相互支撑的整体,笔者认为,其中具有统领和引导带动作用的是“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

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首先要进一步强调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博物馆,应进一步明确,明清紫禁城建筑群是博物院的载体,而博物院则是依托故宫而建。故宫建筑群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等诸多价值,在故宫博物院的管理下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故宫博物院因故宫建筑群的独特魅力而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机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破除或者扭转长期以来“保护为主、展览从属”的单一格局,以及“故宫是古代艺术博物馆”“故宫是古建博物馆”等观念;把古建保护、藏品保护、开放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统一于博物馆的发展范畴之内,按照博物馆工作的规律去统筹谋划。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建议故宫博物院把增设展陈策划、观众研究、数字展示、文化传播等博物馆专业岗位作为当务之急,鼓励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引进,建设多元学科支持体系,以支撑国际一流博物馆的学术需求。

在继续延续古建筑遗产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要更多地从“博物馆空间”甚至“博物馆展厅”的属性去看待故宫古建筑群,对其在物理意义、技术层面上采取的措施,应看作是为了完善博物馆功能而开展的文物保护工程。国外一些利用历史宫殿建筑改造的博物馆,如卢浮宫博物馆、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奥地利美泉宫博物馆等,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兼顾文物保护与展览功能的做法。故宫也可以从博物馆空间的角度,深入研究紫禁城建筑空间再利用与展厅功能区划。就故宫博物院的开放管理而言,建议以“博物馆化”为指导调整游客动线,将游客化为博物馆观众加以细分,提供差异化动线与讲解,努力设计出具有故宫特色的分众化的观赏线路,使故宫古建筑群真正成为“博物馆展场”。

故宫的学术研究,建议进一步突破传统金石学、古物学、器物学、艺术史、技术史研究的范畴,以产出高水平展览为导向,主动选择具有文化纵深与国际视野的课题,鼓励院内外的研究者把重要的博物馆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可见、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和博物馆展览,鼓励更多的研究者成为策展人,举办更多研究精深、形式新颖、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系统性策划推出了一批高水平展览,涵盖古代书画、宫廷礼仪、文物修复、非遗技艺、中外文明对话等多个领域。《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天下龙泉》《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紫禁城与凡尔赛宫展》等展览主题深刻、内容丰富、布展形式多样、互动体验新颖,屡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展览”荣誉。即将建成的北院区作为故宫国际一流博物馆建设的核心载体,将设立常设展、专题展、多功能展厅、文物修复展示中心、数字互动体验馆,解决展览空间受限与观众互动不足等问题,提升现代化博物馆体验,让世人对故宫博物院在现代化的展厅举办高品质的大型展览充满期待。

“国际一流博物馆”重在影响世界,根基却在国内。故宫博物院既要追求自身高质量发展,也要在国内博物馆整体跃升中发挥龙头作用。让丰富的院藏走出宫墙,支持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博物馆举办重要文物展览,是故宫联动国内其他博物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2022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设立七大展厅、逾九百件文物展品,成为故宫院外展览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积极推动与地方政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分别在新疆、江西等省级博物馆内设立“故宫厅”,常态化推出故宫文物专题展览,并配套开展教育活动,有效地将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资源向地方延伸,推动区域文化共享。希望今后在更多的博物馆里看到“故宫厅”。

着眼于讲好中国故事,故宫博物院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更加关注全球叙事,重点推动故宫文化的全球策展和全球传播。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境外先后举办了《故事新说:故宫博物院藏明代人物画名品》《圆明园:清代皇家园林艺术与生活》《凝时聚珍:中英钟表技艺交流展》等展览,积极向世界推介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同时,故宫博物院还举办了《爱琴遗珍:希腊安提凯希拉岛水下考古文物展》《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璀璨波斯:伊朗文物精华展》等不同国家、地区的精品文物展,将不同文明的灿烂文化“引进来”。从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的要求看,故宫博物院的展览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数量和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应更加努力谋求并经营好与世界级大博物馆的展览共筹和展览互换机制,形成中外合体的策展团队,常态化策划中外联合展览,建设“国际宫廷文化交流展”品牌。在学术研究方面,故宫的“太和学者”计划,可更多依据院藏文物设立全球比较研究议题,用开放课题吸引更多的国际学者;进一步拓展“太和论坛”的博物馆特色和学术含量,聚焦具有全球博物馆话语体系的议题,提高故宫博物院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在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进一步探讨并积极推动故宫博物院海外分馆建设,以“东方叙事”进入西方主流语境为目标,增强国际话语权与文化传播力。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和国际博协、中国博协合作,共同建设国际博物馆协会培训中心,这是国际博协在全球设立的唯一一家专业培训机构,也是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博物馆协会及全球博物馆开展合作的机制化平台和优质资源,理应在故宫博物院建设国际一流博物馆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已擘画2035年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的宏伟蓝图,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是实现这一蓝图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主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百年院庆,欣逢盛世,天时、地利、人和齐备。我们衷心祝愿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保护好故宫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出更多博物馆研究和展览精品,让更多的中外观众在千姿百态的故宫文物中体悟中华历朝历代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精髓,全面深入领略中华文明博厚底蕴与万千气象,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大潮中再谱华章!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