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中国的乡村,锅碗瓢盆的助威声与篮球入网的摩擦声相互交织,在“村BA”的颁奖典礼上,农特产奖品被高高举起。这场发轫于台盘村“吃新节”的乡村篮球赛,如今已成燎原之火在各地乡土上蔓延,点燃了父老乡亲的参与热情,也为基层照亮了“放手、搭台、凝神”的发展路径。
推动基层治理从“要我干”到“一起干”。“村BA”的生命力源于其根植民间的自治基因。要坚持村民自治,通过丰富拓展“村民小组理事会”等民生议事渠道、发挥志愿团队及老娘舅等“草根组织”的服务作用、落实村务全过程透明化公开等多方面举措,彻底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提高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网格员的“前端哨兵”作用,通过“党员带头学”推动政策理论下沉,实行党员干部联户制度提高议事协商效能,实现从“干部说了算”到“大家商量办”的转变,力求在民生保障、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方方面面凝聚共识,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助力村镇发展化“流量”为“留量”。“村BA”的热度可通过多元平台转化为推动地区发展的持续动能。要深挖本土资源加快打造地域品牌IP,寻求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竞争,建立村际资源共享平台,形成“村落联盟”实现“抱团破圈”。要融合本地文化元素打造多元化与年轻化业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服务质量,实现文旅赋能、农旅融合和主客共享,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和体验闭环。要紧跟数字时代发展趋势,通过培育新农人、吸引青年创客、共建“村播团”等方式打造“主体培育-内容孵化-引流获客”一体化链条,实现从“一日流量”到“长期留量”的质变。
培育乡村精神从“塑形”到“铸魂”。“村BA”以体育为媒强化了村民的身份认同,构建了乡村的精神坐标。要加强文物古迹、非遗技艺、传统习俗等乡土文化的保护与整合,积极谋划举办丰收节、“村BA”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以文明实践站、老年之家为载体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从物质富足到精神富足的全面提升。要坚持榜样带动与价值引领,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先进典型等的示范引领作用,以评选“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树立道德标杆,以设置奖助学金、慰问金关爱老弱病少,以家族故事和姓氏文化加固情感纽带,持续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祝智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