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监督,是校准权力航向的“罗盘”,是连通党群鱼水情的“纽带”。织密监督“经纬网”,惠民政策才能精准滴灌、落地生花,让群众的获得感可触可感。面对基层监督存在的力量分散、协同不足等痛点,唯有编织全链条、立体化监督网络,方能激活治理“神经末梢”,厚植执政根基。
打破“孤岛困局”,构建协同监督“矩阵”。破解基层监督力量分散、协同乏力困局,需打好“组合拳”:基层党组织要扛牢主体责任,推动监督力量从“象征性参与”转为“实质性履职”,赋予其对重大决策、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的全程监督权,确保监督贯穿事务全流程。要搭建群众监督“直通车”,明确监督权利、简化反馈渠道、完善保护机制,消除群众“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顾虑,让网格员、老党员、志愿者等“身边人”成为监督“前哨”,形成“基层事大家管、监督账众人算”的生动局面。更要构建上下联动机制,推动纪检监察力量下沉基层,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渠道,以专业力量补位基层监督短板,织就“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监督网。
聚焦“微权运行”,锻造精准监督“利刃”。基层监督不能“大水漫灌”,要直击群众关注的“痛点”“堵点”。群众对“小微权力”任性用权、基层“微腐败”的不满,正是监督发力点。应建立“小微权力”清单,将惠民资金发放、低保评审等群众关心事项纳入重点监督范围,明确权力边界、流程和公开要求,从源头遏制“暗箱操作”。对推诿扯皮、形式主义等作风问题“零容忍”,严肃查处“吃拿卡要”等侵害群众利益行为,让监督既有“温度”更有“力度”。要注重事前防范,定期排查廉政风险、动态更新问题台账,对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纠偏”,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小管涌”变成“大溃坝”。
筑牢制度“堤坝”,涵养监督“长效生态”。基层监督的生命力在于常态长效,而非“运动式整治”。巩固监督成效,必须健全制度闭环:完善从监督内容、程序规范到结果运用、责任追究的全链条制度体系,让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推动监督与公开深度融合,将党务、政务、财务公开作为刚性要求,明确公开内容、时限和方式,保障群众知情权与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监督成果转化,对发现的问题既要即知即改,更要深挖根源,通过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实现“解决一类问题、规范一类领域”的治本效果。要将监督效能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与评先评优、选拔任用直接挂钩,让“主动监督、善于监督”成为基层工作者的行动自觉。
基层监督连着治理效能,系着民心所向。当监督成为基层工作的“日常习惯”,当廉洁成为基层干部的“鲜明标识”,当公平正义成为群众的“真切体验”,基层治理的根基必将更加坚实。织密监督“经纬网”,方能确保惠民政策落地见效,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颐明园社区居委会 王春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