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故宫拥有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和195万余件(套)藏品,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载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更是多样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故宫的管理单位,故宫博物院将在今年10月10日迎来建院100周年。百年来,故宫博物院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走出一条守正创新、奋发进取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故宫博物院忠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弘扬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矢志不渝地典守、研究、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期实现将故宫博物院建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的愿景,从而为推动文化繁荣、促进文明交流、建设文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坚实力量。
以“四个故宫”建设深刻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故宫博物院诞生于近代中国的变革时代。这座守护传承中华文明基因的博物馆,栉风沐雨,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见证时代风雨和社会变迁。一百年前,故宫博物院成立,昔日的皇宫禁苑变为人民的博物馆,历代珍藏为民众共赏。这百年历程,既是故宫博物院自身成长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见证。
新时代的故宫博物院深刻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其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体系,已发展为体制机制较为完善、职能发挥较为充分、文旅融合快速推进、行业引领作用显著的国家级博物馆。
平安故宫:筑牢防线,守护文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故宫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故宫博物院始终以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忧患意识为警示,不断强化“保护为主”思想,形成“设施最完善、技术最先进、管理最严格”的博物馆安防管理体系和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的文物科技保护体系。
21世纪初,国家启动历时18年的“故宫整体修缮保护工程”,对故宫古建开展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和常态化保护管理,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延长古建筑的寿命。该工程是20世纪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修缮建筑最多的故宫古建筑保护工程,使600余岁的紫禁城逐步恢复庄严、肃穆、辉煌的历史面貌。其实践与探索传承中国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为东亚地区木结构古建遗址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在此基础上,自2015年起养心殿、乾隆花园等研究性保护项目相继启动。目前,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以预防性保护为主、辅之以抢救性保护的新阶段,着力开展古建全方位监测、研究性保护项目和遗产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确保故宫得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2013年,国家启动“平安故宫”工程,以七大子项目进一步解决当时存在的火灾隐患、盗窃隐患、震灾隐患、藏品自然损坏隐患、文物库房隐患、基础设施隐患、观众安全隐患等重大安全问题。特别是2022年底开工的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故宫北院区建设,充分融入现代科技应用和绿色建筑理念,建成后建筑面积10万余平方米,将是一个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利用空间,也将有效缓解大型珍贵文物科学保护和展示利用问题。
加强并规范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和数字化工作。故宫博物院持续推动藏品清理与征集,改善库房安全条件,修订藏品管理制度,建立线上藏品管理系统,藏品保管保持安全、有序、动态更新的状态。依托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古书画保护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优化修复规范化流程,提升藏品修复保护的学术性和科学性。自2012年起,年均修复文物300余件(套),许多大型保护修复项目成为业界典型案例,还为诸多国内外机构的文物修复保护攻克难关。
学术故宫:深耕细研,阐释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研究阐释,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更好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学术研究是博物馆事业不断前行的核心,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支撑。故宫博物院以兼收并蓄的态度、开放包容的理念建立研究平台和多元化学术交流机制,邀请高校,文博、科研机构等参与,大力发展故宫学术、培育文博人才。
故宫博物院拥有多层级的科研平台,通过对古建筑、陶瓷、书画等文物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研究,有力地推动文物保护技术的国际化合作与创新发展。其中,“中国—希腊文物保护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旨在建设文物保护技术领域多学科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的国际平台,在对外共享仪器设备的同时,探索文物高清采集与多元检测数据三维融合展示技术,在三星堆和新疆建立工作站,充分发挥高质量汇智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此外,持续搭建和完善面向国内外不同层级的学术交流平台,与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博物馆开展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和成果推广。2024年,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ISO/TC349)的秘书处落户故宫博物院,为我国遗产监测、评估和保护修复过程中,术语、技术、材料和装备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新契机,也将极大促进保护技术的全球共享。
对科研课题层级、选题的立体布局,充分体现故宫学术的整体性、体系性、开放性。目前,故宫博物院承担64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如参与《(新编)中国通史》、“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承担“晋唐宋元书画的价值阐释与保护、传承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牵头实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数字孪生关键技术研究与服务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选题涉及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安全管理、科技应用等。自2019年起启动三期“开放课题”计划,借助更多领域的院外学术力量,共同发掘故宫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继续夯实紫禁城考古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故宫考古的科学化水平和研究深度。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先后参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内蒙古化德县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新疆巴州焉耆县霍拉山佛寺遗址考古发掘,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雄安新区容城县城子遗址等考古发掘工作。此外,与多国开展联合考古,自2014年起,故宫考古学者以环印度洋贸易为轴心、以陶瓷考古为抓手,先后在印度、肯尼亚、阿联酋等地区开展考古,展示中国考古学的理念、方法与手段,为理解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新视角。
数字故宫:科技赋能,开放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科技让文化传播走出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文物数字化是博物馆广泛高效讲述藏品故事的有力支撑,也是使深藏在库房中的珍贵文物藏品走上“云端”、惠及大众的便捷方式。故宫博物院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聚焦于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共享利用能力,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居于国内博物馆前列。故宫博物院持续开展文物基础影像采集,并积极推进藏品数据向社会公布与公开。截至目前,已拍摄文物106万余件,占全院藏品总数的52.5%。依托“数字文物库”平台对外发布的文物高清数字影像总数已达10万余件,自上线以来浏览量已超3300万次。以文物资源数字化服务于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实现对文物的永久保护与永续传承。
故宫博物院充分发挥官网和新媒体矩阵效应,链接公众,实现指数级传播。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拥有粉丝超3000万。2023年发布的多语种网站,涵盖英、法、俄、日、西五个语种,年度访问量110万,访问人数48.4万。“数字文物库”“故宫名画记”“数字多宝阁”等项目,累计浏览量超7000万。《每日故宫》《故宫展览》等系列APP下载总量超1000万。
故宫博物院积极拓展博物馆展览边界,不断在数字展示方面做出创新尝试。大高玄殿等数字馆,“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清明上河图3.0”“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等项目,为观众带来多感官综合沉浸式体验,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感。“清明上河图3.0”在故宫展出时观众达141万人次,此后在多地巡展并永久落地山东、山西,成为文博跨界数字艺术新文旅地标;赴日本举办“故宫的世界——特别数字展”,以高质量数字影像向日本观众展现故宫藏品、建筑和文化底蕴;“FLASH!故宫——数字故宫快闪展”“发现·养心殿”等展览远赴港澳举办,通过体感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数字世界里走进故宫养心殿。
活力故宫:创新传播,文明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故宫博物院以陈列展览、图书出版、导览讲解、公众教育等形式不断向大众传播文化,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而持续努力。
故宫博物院不断深入推进观众服务整体优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服务中外观众5.01亿人次。2013年起院内全面禁烟,2015年起全面推行实名制购票,并科学调控单日接待量限额。为提供高质量观众服务,启用一站式观众服务中心,发布新版《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对未成年人实施免费政策。持续优化票务系统,解决“黄牛”炒票问题,4种购票方式解决境外观众预约难问题,持续提升社会满意度。
架构起院内为主、辐射境内的展览体系。近年来,“石渠宝笈——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特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何以中国”等一系列为人熟知、深受喜爱的展览,催生“博物馆热”,促使博物馆成为大众城市旅游首站。除院内展览外,故宫博物院还积极向境内文博机构输送展览,在新疆、江西建立“故宫厅”,在厦门设立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满足各地观众文化需求。
教育和传播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故宫博物院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探索阐释教育传播的新路径。面向大众免费开展“故宫知识课堂”等社会教育活动和系列公众讲座,开展“故宫的时节”“藏品有话说”“抖来云逛馆”等线上文化传播、直播活动。先后与多家机构合作,推出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紫禁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音乐儿童剧《甪端》、儿童绘本《了不起的故宫宝贝》等文化产品。自2021年至今,《只此青绿》全球演出800余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全国引发“青绿潮”,并成为“文化名片”亮相海外。2022年推出的《甪端》已在国内的港澳、新疆等地巡演130余场,惠及10万余人。丰富的教育项目和跨界合作产品,获得业界、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故宫博物院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请进来”。2012年以来,与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引进精品展览29次,组织50余次赴境外文物展览,在全球形成极受欢迎的对外宣传品牌。“东风西韵——紫禁城与海上丝绸之路”“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等,对外文化交流展在服务大政外交的同时,也促进文明交流、民心相通。2022年,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建成开放,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2024年,在澳门揭牌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持续搭建和完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全球学术合作对话,通过“太和论坛”“‘文化+科技’国际论坛”等一系列国际论坛和学术会议,吸引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及业界代表,扩大故宫博物院国际影响声量,共同推进遗产保护和博物馆建设事业。此外,“故宫零废弃”项目,连续三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展示中国遗产地绿色低碳发展成果。通过多元的国际交流,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进世界读懂故宫、读懂中华文化、读懂中华民族。
充分激发故宫人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人才保障。制定《故宫博物院人才发展规划》(2023年-2033年),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培养一批既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又有开拓创新思维和宏观视野的学术科研人才。协同推进“英才计划”“古梅计划”“师承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激励青年自我提升,鼓励专家提携后学。截至2025年6月,故宫博物院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员400余人。累计培养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6位。2022年创立并实施“太和学者”项目,设立“访问学者”与“国际学者”双向交流机制,通过人才互访构建平等对话新局面。
锚定文化强国目标,续写使命与愿景新篇章
博物馆是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一支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百岁的故宫博物院也在快速地发展和成长。我们要继续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忠实践行者,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保护好、传承好故宫这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在总结百年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坚守初心使命、努力实现愿景。
统筹故宫本院及北院“一院两址”的功能定位。以故宫学为引领,把故宫放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广阔视野中,不断提升文物管理、学术研究、展览策划、观众服务、文化传播等各项工作水平,持续保护并挖掘故宫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提升阐释能力。在世界博物馆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国际一流博物馆。
充分采纳科学的保护理念、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建立高效的管理系统,真实完整地呵护好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形成不断循环改进并可供借鉴的世界文化遗产质量管理体系。扩大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以标准化、数字化等多重手段,长久确保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树立标杆。建立一支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高质量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传帮带体系,保障相关非物质遗产传承有序。广泛传播文化遗产保护内容,提升遗产的可持续传承利用水平和公众的广泛参与意识,努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深入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加强文化挖掘与阐释,创新展示方式与观众体验,持续开发文创产品,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与教育活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等途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提供文化元素丰富的旅游产品,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引领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以文化交流展览与活动、学术合作项目、文化创意产品等为纽带,积极推动文化“引进来”“走出去”。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面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贡献中华文化中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对话与合作,打造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忠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使命与愿景,以文物保护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为核心,以展览展示为窗口,以教育传播为纽带,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执笔:熊倚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