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基层,供企业职工集中居住的集宿区越来越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面对人员众多、快速流动、需求多样的新形势,组织部门既要用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又要运用现代化理念积极探索新模式,着力把集宿区打造为“此心安处”,让企业员工留得下、稳得住、过得好。
强化党建领航,构建组织架构新格局。集宿区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人员密集,而提升治理效能,关键是要加强党建网、服务网、治理网“三网融合”,让广大员工在“形聚”的基础上实现“神聚”“心聚”。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以集宿区党组织为核心、企业联合管理委员会为纽带、党群服务点为基础的组织体系,将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员工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优化服务阵地,将党群服务中心建在宿舍区,嵌入便民服务站、主题咖啡馆等功能空间,链接暖“新”驿站等阵地,让员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细化网格管理,在集宿区内划好大网格、标清微网格,组建由基层干部、企业党员、员工骨干等组成的网格先锋队伍,在全覆盖、常态化走访排查中掌握民情、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多方参与新合力。集宿区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单一的治理方式、治理力量难以深入推进,善治“松土”、共治“施肥”、智治“浇水”协同发力,方能激发集宿区治理的“满园春色”。夯实善治基础,建立健全民意收集、协商议事、评议听证三项机制,动态完善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畅通意见收集渠道及时转化提升,精准识别回应员工急难愁盼。推动共治共享,打破部门壁垒与职能边界,汇聚社会保障、综合执法、应急管理等力量组建行动支部,在便民服务、矛盾调处等场景中不断建强治理共同体,形成多方共治格局下的工作合力。探索智治赋能,依托集成指挥平台,引入无人机巢和无人机远程调度平台等,与集宿区网格矩阵深度融合,做好智慧化、精准化巡查,以数字应用全面提升防控效能。
强化精准供给,解锁幸福生活新场景。集宿区的表现形式是集中住宿,本质上是承载广大员工美好期盼的家园。聚焦员工的出行、社交、学习等生活场景,优化“八小时之外”的服务供给,是提升员工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关键。一方面,党组织应当牵头搭台,整合部门资源,针对员工出行难等问题,提供更多点单制、个性化服务。同时,发挥党建带群建优势,积极链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青年筑梦等特色活动,打造资源共享、各具特色的党建品牌。另一方面,引导组建形式多样的社团联盟,鼓励员工成立文化、体育、志愿服务等社团组织,常态开设职业技能、生活技能等“夜间小课堂”,打造员工身边的精神“加油站”、能力“充电宝”,让员工既有生活“福气”又有干事“底气”。(宋诚 孙停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