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大学教育如何重塑阅读观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的《大学教育要重塑“阅读观”》一文,将一个值得警惕却长期被忽视的社会问题,摆在公众面前。

我们在肯定数字阅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不能不注意另一个亟需思考的现实问题:随着碎片化、快餐化、功利化的“浅阅读”“快阅读”渐成趋势,如何培养年轻人“深阅读”“慢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这一问题的提出及时且必要,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应该意识到,“浅阅读”“快阅读”现象,不仅导致知识结构的浅表化,更造成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与精神层面的贫困。

阅读,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求与探索,更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滋养与升华。重塑阅读观,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调整,更应是大学教育在时代巨变下的一场深刻价值自省与制度回应。从根本上说,它关乎育人之本,甚至与国家未来命运紧密相连。阅读观不仅是一种阅读方式,更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深度与思维品质。浅阅读与功利性阅读,只能培养出缺乏社会担当和实践能力的“知道分子”,而非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主体”。

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就在于培养能引领民族未来的下一代,使其具备应有的精神高度与思想能力。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这一使命面临更大挑战。大学教育的价值更应体现在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人文素养上,如批判力、想象力、价值判断力和共情能力。这些素养,恰恰需要通过深度、系统、非功利的阅读才能真正获得。

然而,有的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偏离这一使命。评价体系日益倾向可量化的就业率与考研率,致使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典深度阅读逐渐被边缘化。课程体系断裂、阅读引导缺失,使大学在不自觉中成为纯粹的“知识工厂”,而非思想的发生场与精神的启蒙地。学生的“功利化阅读”,是整个系统功利化取向的微观缩影。因此,重塑阅读观远非开设几门课程或罗列书单那么简单,它要求大学教育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叩问: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只会应付考试的“职业人手”,还是能够面对复杂世界、秉持价值定力、真正具有思考能力的未来公民?

基于此,阅读观的重塑不能仅做方法、技术层面的调整,而须推动系统性的教育综合改革。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与固有教学模式,因为传统学科的专业化建制所形成的知识碎片化格局,是“浅阅读”形成的深层诱因。当哲学、历史、文学与艺术被人为割裂,阅读便容易陷于狭隘和浅表化。解决路径是通过“大文科”理念重构通识核心课程,推动跨经典融汇贯通。这从根源上重建深度阅读所需的知识整体观。教学模式上,可以着力推行小班研讨与经典精读,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观点交锋与思想对话中,养成与复杂文本深度互动的能力。

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指挥棒。学生功利性阅读的背后,或许是“唯分数、唯升学”教学的缩影。从更深层次看,在现行评价体系中,“科研GDP”是教师晋升的决定性指标,而耗时耗力的深度阅读教学,难以被有效衡量和激励。因此,重塑阅读观的关键在于触动教师考核体系这一改革杠杆,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纳入教师评价维度。

激活经典与现代的对话,引发学生深阅读的主动性。阅读的终极目的是要将古老智慧转化为洞察现实、回应时代的思想资源和应对能力。阅读教学要能够主动嵌入现代语境,如不仅知道《论语》章句,也有意识地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虚拟社交中的当代意义。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深度阅读所提供的并非过时的教条,而是审视世界、安顿自我的框架,才会主动进入深阅读状态,进而提升深度学习思考能力。

大学教育欲重塑学生的阅读观,必先重塑自身的教育观。这是一项知易行难的系统工程,需要挑战现有的评价体系、教师激励机制与管理路径。期待大学培养的人才都能拥有超越短期技能的核心竞争力,即精神的自主、思想的深度与价值的定力。大学不应仅是职业的起点,更应成为精神的故乡。而重塑阅读观,正是守护这片故乡的根本方法。

[责任编辑:常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