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欧阳奇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新时代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内在优势。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时代任务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人民的文化需求受到社会发展程度的直接影响。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需求,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程中,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凸显,这类需求体现为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发展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将量丰质优的精神文化产品呈现给人民,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既体现为人民实践活动的成果,又在其形成发展中持续涵育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任何社会的发展变迁,都离不开文化的内在支撑。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集中反映,必然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与进程。无论从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还是从世界强国建设的经验来看,文化繁荣都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为国家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例如,新民学会成员曾提及“法国是文明先进之国谁人不晓?他的政治、教育、科学、艺术,哪一样不在别国之先,而不落别国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英国印象时,不仅谈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重大事件,而且特别提到莎士比亚、拜伦、雪莱、萧伯纳等重要历史人物,足见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可或缺的软实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同时,我国文化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城乡间、区域间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仍存在一定差距,文化领域治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国际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尚需增强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引导培育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动能。

在文化自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中不断提升文化生产力、凝聚力、竞争力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奋斗目标,主要体现为在人民文化自为、自信、自强中促进文化生产力、凝聚力、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文化自为中提升文化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体现为人民文化生产和创造活力的迸发。这种活力的迸发,既贯穿在文化创意、生产、消费、传播等不同环节,又释放在全民创造、创新、创作等各种情景中,还表现为文化主体拓展、文化资源丰厚、文化产品充裕、文化产业兴旺、文化市场广阔等方面。全民文化自为的努力,在提升文化生产力的同时,必然推动文化生产更加社会化、生活化、去中心化,促进文化生产关系进一步变革,进一步彰显文化产品的教育价值、商业价值、展示价值等。文化生产力的提升,又会促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的相应发展,如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夯实法治基础和德治氛围、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增进文化凝聚力。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文化所能起到的凝聚作用,以及激发人民创新创造活力的程度存在差异。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作为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我国文化底蕴深厚,我国人民具有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资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硕成果都彰显着人民的强大创造力。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将人民群众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共识进一步转化为自觉行动,促进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全社会,引领人民群众以日常实践和思想智慧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在共同的文化创新创造过程中,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在国家文化自强中扩大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或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隐性标尺,也是评价文化强国的核心指标。提高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文化(在其能发挥魅力的地方)、政治价值观(无论在国内外都能付诸实践)、外交政策”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必要构成,后两种构成因素也映射着文化的深层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文化软实力提升,是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表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当今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生产越来越摆脱民族或地域的局限,在更大范围交流交融。激活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就是推动我国文化加快发展、自我提升、不断超越的过程,也是我国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等文化内容在文明交流对话中赢得更多认可的过程,更是中国为世界文明进步发挥更大作用的过程。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亟需从根本保障、内在驱动、必要支撑、理念遵循等维度共同发力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牢牢掌握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才能确保我国文化发展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步前进,始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从而不断铸就具有强大生命力、高度凝聚力和广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出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政策导向,我们党能够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极大激发全社会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由上至下的推动和由下至上的参与相统一,不仅充分彰显人民群众作为文化事业建设者和文化产品消费者的双重角色,更有助于激发人民既做历史“剧中人”、又做历史“剧作者”的良性互动,从而切实达到“以文立心”“以文培元”的效果。

协同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相较于文化大国,文化强国不仅体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为丰富优质、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更为成熟完备,更体现在其拥有广阔的国际文化市场、完善的国际文化传播体系,以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力。这必然要求我们以更高标准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协同共进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国内发展和国际传播的相互促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土壤,文化产业的壮大则为文化创新创造注入市场活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鼓励社会力量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打造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文化城市,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效应,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既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又能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广阔舞台。要有效盘活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文化资本,充分激发文化潜能、增强文化动能,不断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弘扬主流价值,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巩固壮大新时代的文化话语权。

着力打通科技、教育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堵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一重要环节,系统完善文化生产、组织、管理、交流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要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文化治理网络,促进科技、产业、学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治理的协同创新,在治理中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并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现代化。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催生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构建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促进“文化+”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文化激励体系,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持续释放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坚实制度保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敏锐把握时代机遇,主动顺应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与教育相辅相成的客观态势,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以教育夯实文化根基,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在健全文化体制机制的基础上,着力打通科技、教育与文化深度融合的堵点,搭建资源共享、创新协同的平台,在信息化转型、数智化赋能中促进“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运用新技术进行表达与创作的能力,拓展文化生产新方式、新空间,开辟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新境界。

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相得益彰。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永葆生机的重要基础,也是新时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忘本来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根基,吸收外来能够拓宽文化创新创造的视野、增强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吸收外来能让本来更具活力,不忘本来能使外来更易融入。要推动不同文化主体对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治理智慧、价值理念、生活哲学等的研究阐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积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叙事方式、传播技巧、产业模式等,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创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文化精品,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交流对话中全面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中华文明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感召力。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