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并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宝贵价值观念,诸如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与精髓要义,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根源。新征程上,在“两个结合”中把握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对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根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代玉民、钟晨宁、金星宇三位青年学者基于哲学的视角,从对家与国关系问题的分析出发,阐述家国情怀的哲学内涵、现实价值以及实践要求,引人深思。
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是家国情怀的传统根基与显著特点。不同于西方传统将家和国看作两个相对分离领域的普遍倾向,个人与社会、家庭与国家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中,被视为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将个人置于家国天下中考察,融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政治理想、世界图景为一体,反映出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得出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即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将人的关系本质论和家国同构理念结合起来,赋予了家国情怀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三位青年学者分别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哲学同西方哲学的比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维度,相继论述了家国同构的伦理基础、中西关于家国的同构关系和异构关系之间的理论分野、家国关系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的和解与统一,为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前提下揭示家国情怀的本体论实质、价值观意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学术基础。从本体论层面追问家国情怀,不难发现其本身即为对人的关系性存在的反映,也就是现实的个人通过其在家国共同体中的实践,确证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从而破除西方原子化个人主义的狭隘理解,通向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关系。从价值论层面看,家国情怀遵循共同体善的优先性原则,指向在追求共同体善的过程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个人价值,而非对个人利益的直接否定,从而超越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家庭与国家的对立,达成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
作为一个兼具伦理精神属性和道德实践属性的重要范畴,家国情怀最终要落脚到人的责任担当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在其本质上的社会性,意味着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是对个人在家庭和国家等社会关系中的必然要求。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担当更是贯穿家国情怀始终的最鲜明的表现。当今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发展特别是它塑造出来的网络社群和虚拟认同,给传统的家国认同带来了重要的补充和一定的挑战。面对这种境况,三位青年学者聚焦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提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主动对待家庭生活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断增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在整合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归属感的同时,警惕与克服数字化世界背后的技术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时代发展与责任担当密不可分,不同的历史方位赋予青年不同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以切实的责任担当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理想境界,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论是在理论上更深刻地掌握“家国道理”,还是全面理解“小我之行”和“大我之举”的辩证统一、自立自信与胸怀天下的有机结合,抑或正确处理好认知和实践、个人同集体、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都彰显出三位青年学者对传承和弘扬家国情怀的哲理性思考,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作者:杨洪源,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