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独居老人办理高龄津贴认证,顺路查看楼栋消防设施,还要协调因装修引发的邻里纠纷……穿梭在街巷楼宇间的网格员,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充满温度。
网格虽小,连着千家万户;事务虽细,关乎国计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这一重要论述,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将这一重要要求落到实处,首先要织密组织体系。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因服务半径过大、责任边界不清而面临治理困境,破解的关键在于构建起一张覆盖全面、权责清晰、反应灵敏的治理网络。应按照“规模适度、界限清晰、动态调整”的原则,综合考量辖区人口密度、地域特点、管理复杂程度等因素,科学划分出“基础网格+微网格”单元。在此基础上,推动党组织向网格延伸,形成“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深度嵌入基层治理肌体,实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依靠组织力量的同时,也要优化机制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协同联动。建立“信息采集-快速研判-精准交办-及时反馈-综合考评”的闭环流程,确保群众诉求“接得住、分得准、办得实、评得好”;搭建“居民议事会”“网格恳谈会”等民主协商平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引导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整合数据资源、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率与精准度。通过一系列机制创新,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发现转变,从单打独斗向共建共治迈进,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基层治理的最终落脚点,是把资源精准投向民生关切,把服务真正送到群众身边。设立“网格党群服务站”“红色驿站”,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让政策咨询、业务代办等服务近在咫尺。针对“一老一小一青一特”重点群体,落实“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对帮扶,让关心关爱更具个性。推进“微改造、微更新”项目,改善人居环境,并建立“社区党组织引领、业委会和物业负责、居民监督”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守得住”。而这一切,要靠广大基层干部和网格员以扎实的作风、真挚的情感,在解决急难愁盼中赢得信任、凝聚人心。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只有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持续完善网格治理,方能托举起人民群众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白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