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从科技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文化创新到治理创新,全社会涌动着求新求变的蓬勃活力。然而,当创新被简化为形式上的“新”,为创新而创新时,我们须叩问:创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创新的宗旨又当如何坚守?
创新之“新”,不是时间轴上的简单抢先,更不是辞藻谱系的生硬嫁接,而是对矛盾的精准破解、对规律的顺应、对人民的回应。回望改革开放史,小岗村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在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浦东开发开放,“新”在不断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新时代“枫桥经验”,“新”在把以人民为中心嵌入基层治理全链条。它们之所以成为里程碑,恰是因为其价值直指时代痛点、人民难点。若把创新简化为“首发率”“首创牌”,缺少对真实需求的回应、对深层逻辑的梳理、对高质量发展的考量,它就沦为“伪创新”,不仅空耗行政资源,更在无形中透支改革公信力。
真正的创新,从来都是“问题导向”的产物,而不是“概念导向”的工艺品;从来都是“长期主义”的坚守,而不是“短期政绩”的冲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创新的出发点,是未被满足的需求、未被破解的难题;创新的落脚点,是发展质效的提升、群众福祉的增进。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之所以赢得掌声,是因为把群众办事难当成攻坚点,用基层治理的优化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江苏“苏超”火爆出圈,不是因为赛事概念多么超前,而是因为它激活了群众文化、带火了文旅经济、汇聚了城市烟火。事实证明,创新与否,群众用掌声投票;创新成色,让实践来检验。只有让“问题—对策—成效”形成闭环,创新才不会沦为“秀场”,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防止创新异化,既要校准认识论,也要用对方法论,更要严明责任状。首先,把“人民需求”作为创新立项的重要“准入门槛”。凡是群众不叫好、基层不买账、实践不认可的“新”,再花哨也要坚决砍掉;凡是直击堵点、消除痛点、连接断点的“土办法”,再朴素也要大力推广。其次,把“久久为功”作为创新周期的基本“时间单位”。对涉及制度优化、生态再造的重大改革,允许“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再者,把“容错纠错”与“问责追责”并举,为真创新者卸下“怕犯错”的心理包袱,向伪创新者高举“乱作为”的纪律利剑,让“探索者”有安全感,让“作秀者”付出代价。最后,把群众评价嵌入考核全链条,让创新成效由服务对象说了算,让“创新先进”由基层一线来投票,真正使“创新”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
新征程上,唯有筑牢规律之基、坚持问题导向、厚植文化沃土、坚守人民立场,创新才能真正成为驱动发展的关键引擎,引领我们在把握时代脉搏、解答时代课题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郭鹏 姜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