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休干部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承载着军旅生涯的荣光与奉献精神,他们不仅是军队建设的见证者,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如何让军休干部的价值在新时代持续彰显,如何以实际行动尊重这份特殊群体的付出,上海“社区政委”创新实践给出了生动答案。当80余名上海军休干部走出家门,以“社区政委”的身份投身基层治理,这不仅是一次基层治理模式的探索,更是对军休干部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尊重,为全国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提供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范例。
从退役军人管理保障的视角来看,“社区政委”制度打破了传统军休服务管理中“被动接收、单一保障”的局限,构建起“主动参与、价值实现”的新路径。长期以来,军休干部在移交地方后,虽能享受完善的生活保障,但部分人面临“角色转换难、价值发挥难”的困境。他们习惯了在军队中肩负使命、服务集体,突然从“战斗者”转变为“休养者”,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上海“社区政委”精准把握这一需求,通过“助力党建+参与自治+关心下一代+志愿服务”的模式,为军休干部搭建了重返“战场” 的平台。在这里,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被服务者”,而是成为方针政策的倡导者、红色基因的传播者、思政教育的推动者、共建共治的践行者,重新找回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归属感。这种身份的转变,本质上是对军休干部军旅生涯积累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和专业优势的充分认可,让他们在社区治理的新舞台上,继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而这种价值的实现,正是对军休干部最深刻的尊重。
“社区政委”制度为军休干部搭建了能力转化的桥梁,让军旅专长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新活力。军休干部在部队服役期间,无论是在作战训练、政治工作、医疗保障,还是在后勤管理、文艺宣传等岗位,都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这些技能若不能得到有效转化,不仅是个人价值的浪费,更是社会资源的损失。上海“社区政委”项目精准对接军休干部的专长与社区治理的需求,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比如,有医疗背景的军休干部组建 “义诊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将部队的医疗保障经验延伸到社区民生领域;擅长思想政治工作的军休干部成立“理论宣讲团”,通过红色故事宣讲、国防教育讲座等形式,为社区居民和青少年注入红色动能;具备组织协调能力的军休干部则参与社区议事会、业委会工作,化解邻里矛盾、推动解决“停车难”“电梯安全”等民生难题。“社区政委”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再次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力量。这种对军休干部专业能力的认可与运用,远比单纯的物质关怀更能体现尊重的深度。
从退役军人管理保障的长效机制建设来看,“社区政委”制度构建了军休干部持续参与社会建设的激励体系,让“老有所为”成为一种常态。上海在推进“社区政委”项目过程中,注重从制度层面完善激励机制,让军休干部的付出得到认可与回报。一方面,通过典型培树激发荣誉感。宣传“社区政委”先进事迹,编印风采录、荣誉榜,评选“最美退役军人”“优秀志愿者”等,让军休干部的贡献被社会看见。高文山被评为“2022年度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吴建斌获中国航海博物馆“优秀志愿者”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激励着更多军休干部主动参与社区治理。另一方面,通过机制创新拓宽参与渠道。设立“社区政委工作室”,推行“轮流坐班制”“弹性值守”,让军休干部能够根据自身年龄、身体条件灵活参与工作;探索“社区政委”担任居委编外委员、社区少先队政治辅导员等方式,为有能力、有精力的军休干部提供更多服务平台。此外,上海市还计划出台《在军休干部中加强社区政委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评先树优长效机制,从政策层面为军休干部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保障。这种“精神激励+机制保障”的模式,让军休干部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有效激发了他们持续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形成了“越参与越有活力、越奉献越有价值”的良性循环。
上海“社区政委”实践还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提供了“军地协同、资源整合”的新思路,让军休干部从“军队财富”顺利转化为 “地方资源”。军休干部的管理保障工作涉及军队、地方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社区等多个主体,如何实现各方资源的有效衔接,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上海在推进“社区政委”项目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了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社区党组织、街道(镇)居委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负责“社区政委”的选拔、培训和统筹协调,为军休干部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支持;社区党组织为“社区政委”搭建工作平台,对接社区治理需求;街道(镇)居委则为“社区政委”提供工作保障,协助开展各项活动。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打破了军地之间、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军休资源与社区资源的双向赋能。军休干部为社区治理带来了红色基因、专业技能和组织经验,社区则为军休干部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生活服务保障,形成了“军地联动、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这种资源整合的思路,不仅提升了军休干部管理保障工作的效能,更让军休干部在军地融合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延续与升华,这正是尊重军休干部的重要体现。
上海“社区政委”制度实施以来,目前来看还有很多有待突破的难点和挑战,如“社区政委”定位不够清晰,工作机制和规范还有待完善,街道和社区的积极性尚未完全激发出来,人数还比较少等。要实现“社区政委”从“星星之火”走向“燎原之势”,关键在于打通“社区政委”供需通道。在“供给侧”:一是要擦亮品牌,形成明星效应,让“社区政委”为社区所知所爱。二是要加强规划,依托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数据平台,对军休干部的专业特长、身体状况、兴趣意愿进行精准画像,让每一位有意愿、有能力的军休干部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战位”。三是建强平台,依托“社区政委”工作室,主动对接街道和社区,有组织地选派合适的“社区政委”到社区、学校和其他机构开展工作。四是激励保障,既要做好广大“社区政委”的安全等后勤保障工作,又要通过推荐参评“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志愿者”等激励更多的军休干部担任“社区政委”。在需求侧: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整合组织资源。推动将“社区政委”纳入组织部门、社工机构的工作体系,增强制度协同与政策支持。二是深化街社合作,精准识别需求。加强与街道、社区的常态化沟通,找准治理和服务中的痛点与瓶颈,实现“社区政委”服务的精准投放和高效响应。三是拓展服务领域,构建“大社区”服务格局。推动“社区政委”从单一社区向更广领域延伸,参与网格治理、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等多方面工作,实现服务范围与内容的双重扩容。
军休干部的付出,值得被铭记;军休干部的价值,值得被挖掘。上海“社区政委”实践证明,只有让军休干部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他们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才能真正体现对这份特殊群体的尊重。这不仅是对军休干部军旅生涯的最好致敬,更是推动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相信随着更多地方借鉴上海经验,会有越来越多的军休干部走出家门,在社会建设的新舞台上续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军休力量”。(作者:薛在兴,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