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党建创新 > 正文

【大思政课】以影视课程资源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思政课2025

影视艺术是融视觉、听觉与叙事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不仅是审美与情感表达的载体,更是传递价值理念、塑造时代精神的重要媒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教育引导青年方面的作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对年轻人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并强调“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这为运用影视资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已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应“善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鼓励师生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作微电影、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教育政策,亟须推动影视课程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借助影视的感染力、传播力与共情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覆盖面。

影视作品以其形象直观、叙事生动、情感共鸣力强等特征,成为开展价值观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将优质影视资源纳入思政课程体系,通过典型人物塑造、历史事件再现、时代精神传达等方式,能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感知,使宏大叙事贴近个体经验,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说服力。学生在观影中思考、在研讨中明理、在创作中践行,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知识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转变,真正体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使命。

近年来,众多高校在影视思政方面开展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效。多所高校设立影视思政工作室、开设电影公选课,打造“红色影展”“主题观影研讨”等品牌活动,推动《觉醒年代》《长津湖》《志愿军》《我要当老师》等主旋律影视作品进入课堂。部分高校还依托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沉浸式影视教学场景,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截至目前,同济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已建成思政影视教育基地,将影视作品分析纳入思政课实践环节,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协同推进的育人格局。

完善资源建设机制,夯实影视育人基础。构建科学规范的影视资源遴选、整合与开发体系,是推动影视思政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应建立由思政教师、影视专家、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评审机制,围绕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制定影视资源入库标准,建设分类清晰、主题鲜明、梯度适宜的影视思政资源库。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设立影视思政专项基金,支持校本影视教材开发、教学平台搭建和师资培训。同时,推动高校与影视机构、媒体平台合作,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影视思政精品课程。

创新教学实施路径,增强代际传播效能。应契合青年学生的审美习惯和认知心理,推动影视思政从“观看”到“参与”、从“单向传输”到“多维互动”的转变。积极运用短视频、虚拟制片、交互叙事等新技术,开发影视模拟拍摄、角色扮演、红色剧本演绎等实践教学形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情感代入和价值引领效果。通过将影视赏析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微电影创作、影评大赛、主题影视节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受众”转变为“创作主体”,在影像叙事中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还可通过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协同,支持师生参与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构建影视育人的良性生态。

强化师资与文化协同,提升育人系统效能。教师是推动影视思政落地的关键主体。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影视素养培训,提升其媒介运用能力、审美鉴赏力与教学创新力。建设跨学科教研团队,融入广播电视、戏剧影视、新媒体等专业力量,协同推进课程开发与实施。同时,将影视思政融入校园文化整体建设,通过电影周、专题展映、导演进校园等活动,营造视听育人浓厚氛围,构建“课内外、线上线下”多维联动的育人场域,使影视资源真正成为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尤达,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系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SZF2300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