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正朝着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思政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灵魂工程,肩负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使命;大学生管理服务则聚焦于大学生行为养成与规范,承担着核心的实践功能。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高校育人成效与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在实践融合层面仍存在短板,如管理工作与教育目标脱节、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积极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夯实融合制度基础
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各自优势、推动二者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高校需以自身发展特色、办学方向及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资源整合等多个维度发力,为二者融合提供制度体系支撑。
具体而言,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协调体系。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协同育人机制,成立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管理联席委员会。该委员会需定期组织思政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召开联席会议,结合工作实际共同制定融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与年度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与推进路径,确保二者融合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二是整合育人资源,搭建共享平台。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整合教务系统、学工系统、思政课程成绩、线上心理测评、校园卡消费数据等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构建学生成长数字化记录平台,为精准开展思政教育与科学实施学生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大学生管理部门与思政教师协同发力,联合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博物馆、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设计“红色研学+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社会实践”等融合性实践项目,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管理全过程。
创新融合教育新模式,提升育人实践效能
创新融合教育新模式,是打破传统教育与管理分离壁垒、实现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管理深度协同的关键突破点。需通过理念重构、技术赋能、范式革新等手段,全面提升育人效能。
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推动思政课程与管理实践双向渗透,思政教师可结合学生管理场景开发思政微课,设计兼具教育性与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高校管理部门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打造“党史文化长廊”“科学家精神广场”“校训精神步道”等思政空间,将红色教育、价值引领融入校园空间叙事,实现“环境育人”与“管理育人”的有机结合。二是以数字技术赋能智慧融合平台建设,搭建虚拟现实(VR)育人平台,开发“红色校园VR漫游”系统,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校史中的思政故事、感受红色文化;创建“网络行为模拟实验室”,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明确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与道德准则,强化思想引导,为规范学生行为奠定思想基础。三是探索精准化、趣味化教育范式。借助大数据分析绘制学生思想行为“热力图”,精准识别学生思想活跃型、行为懈怠型、心理困惑型等不同类型,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思政教育方案与管理策略;开发“校园文明大闯关”“思政知识挑战赛”等手机游戏,将垃圾分类、诚信考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转化为游戏任务,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打造专业化育人队伍,强化融合核心支撑
打造专业化育人队伍,是推动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管理深度融合的核心保障。需从队伍能力提升、机制创新、评价激励等维度系统推进,建设一支兼具思政素养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队伍。
一是提升队伍综合素养,实施思政教师与管理干部“双能力”培训计划,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实践研修等形式,提升思政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与管理干部的思政教育能力;邀请行业专家、优秀辅导员、思政课名师开展经验分享,促进队伍整体素养提升。二是建立轮岗交流与协同工作机制,打破思政教师与管理干部的专业壁垒,推行轮岗制度,促进深度融合。例如,选派学生处、教务处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参与思政课集体备课,安排思政教师担任学生社团指导老师;还可以采用“1+1”弹性轮岗模式(1名在岗人员搭配1名轮岗人员),确保工作连续性与融合深度。三是创新师生互动与评价激励机制,推行“成长导师制”,组建师生联合实践团队,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促进多向互动;建立融合工作评价体系,将协同育人成效、学生满意度等纳入教师与管理干部的考核指标,激发队伍工作积极性。
构建全过程育人体系,培育时代优秀人才
全过程育人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周期,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教育设计与管理安排,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同频共振”,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来说,一是入学适应阶段,筑牢思想根基,大学生管理部门将校史教育、校训精神解读、校规校纪宣讲融入入学教育,以《学生管理手册》《新生成长指南》等形式明确行为规范;同步建立新生成长档案追踪系统,系统采集学生基本信息、思想动态、兴趣特长等数据,为后续精准育人与管理提供依据。二是学业发展阶段,强化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从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双维度出发,将学生课堂出勤、作业完成、学术诚信等课堂表现,以及宿舍卫生、校园活动参与、志愿服务时长等日常生活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评促改;建立学风建设与价值引领联动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精神与责任意识。三是毕业就业阶段,做好职业引导与价值塑造。针对学生就业发展需求,大学生管理部门联合思政教师开展职业伦理与责任意识教育,通过“职场礼仪培训”“行业道德案例分析”“优秀校友经验分享”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职业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与职场适应力培训,强化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职场适应能力。
思政教育与大学生管理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从制度、模式、队伍、体系等多维度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让思政教育更有温度、学生管理更有力度,最终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封昀,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