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学思践悟 > 正文

【党建创新】打通落实梗阻 办好为民实事

党建创新2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更是检验党性纯度的试金石。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思想清醒锚定航向,以笃行实干破解梗阻,以制度刚性巩固成效,让为民造福融入血脉、见诸日常,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答卷。

校准政绩观原点。为民造福绝非抽象口号,而是对人民立场这一党的根本立场的深刻体认。党员干部须从思想深处回答“政绩为谁而树”之问,领悟政绩的终极价值在于增进民生福祉,而非个人升迁筹码。因此,必须常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必修课,以党性淬炼驱逐功利主义,从灵魂深处树立“造福一方”的价值圭臬。思想根基的纯度决定政绩的厚度,唯有让“人民满意”成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尺,方能避免政绩冲动下的短视与虚浮,使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民心拷问和历史检验。

破解急难愁盼梗阻。为民造福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若脱离群众痛点空谈服务,终将陷入形式主义泥淖。党员干部须以“脚下沾泥”的笃行姿态深入基层,针对民生痛点精准发力,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关涉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以钉钉子精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要在化解矛盾中彰显担当,主动走进信访大厅、田间地头,从群众呼声里发现真问题,在纾困解难中建立真信任。尤其需警惕“躺平式”不作为,以“避嫌”为由推诿塞责,实则是懒政渎职的托词。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对民生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纠治,让“民呼我为”成为行动自觉。

拧紧为民造福发条。为民造福不能仅凭个体自觉,更需制度刚性约束。要强化权力运行监督,通过权力清单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对重大民生决策引入公众听证。要注重群众评议反馈,将“群众满意度”纳入政绩考核核心指标,倒逼干部主动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要实施动态预警纠偏,运用大数据分析民生政策执行偏差,对脱离实际的“盆景工程”及时叫停。制度建设的本质是以“他律”激活“自律”,通过织密“不能为”的笼子,确保为民造福方向不偏、力度不减,真正实现“为官一任”与“造福一方”的有机统一。(王舒银)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