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以工代赈工作的部署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共和县坚持以“推动群众‘家门口就业’与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双向发力”为导向,聚焦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专项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助力群众就近务工、改善乡村面貌、补齐基础短板,切实将政策红利直接转化为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
统筹谋划,做好“项目争取”文章。县发改委联合交通、住建等重点部门和各乡镇,紧紧围绕群众就业增收,在项目谋划、统筹协调上持续发力,聚焦乡村道路硬化、灌溉渠道修缮、防洪设施加固等“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争取并落实以工代赈项目5项,总投资2392万元。通过定期开展项目调度、政策解读、上门指导等方式,确保项目有储备、工作有合力、实施有组织、落实有力度。目前,5项以工代赈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涉及恰卜恰镇、倒淌河镇、江西沟镇、塘格木镇,建设硬化道路总长28.3公里。
严格把控,做好“质量过关”文章。始终严把工程“质量关”。在项目申报阶段,按照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原则,对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方案和决策评估报告进行全过程指导,并组建项目评审专家组,实行“一项目一审查”制度,对申报项目进行全面审查论证。项目开工后,建立“前期勘察+过程督导+竣工验收”全链条监管机制,县发改会同行业监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对在建的以工代赈项目开展联合督查检查10余次,现场核查“建设内容是否符合规划设计”“施工工艺是否符合工程标准”“管理过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对发现的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相关责任人立行立改,确保项目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
精心组织,做好“群众增收”文章。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和群众积极性,根据《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青海省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指南(试行)》及相关规定,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应不低于本项目资金的30%,预计发放劳务报酬810.75万元。同时,积极引导和动员符合条件、参与意愿强的群众参与项目建设,优先吸纳脱贫户、易地搬迁户、低收入群体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并结合群众务工意愿与项目用工需求,采取“以工代训”方式,扎实开展技能培训及安全施工培训,为后续乡村小型工程建设储备技术力量。恰卜恰镇东巴村在全州率先实行村民自建模式,有效节约了项目成本,将更多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并提高劳务保障发放标准。目前,全县以工代赈项目已吸纳本地群众250人(其中脱贫人口27人),发放劳务报酬98.81万元。(卓尕才佳 韩成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