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著名的海港城市浙江宁波,有一所闻名遐迩的地方高等学府——浙江万里学院。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0年,至今已有75年的办学历史。1999年,为了突破办学发展瓶颈,经过浙江省政府与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协商,学校改制为“国有民营”,成为一所既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也有别于一般民办高校的新型高校。其独特之处在于“资产国有所属,运行机制民营”,从而使之成为了探索地方高校办学模式机制创新的先行者。转制26年来,浙江万里学院始终坚持以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积极适应当地产业和市场对人才和科技之需求,确立“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创造“万里精神”。其先进的办学理念、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独特的院校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万里模式”。
不忘初心,与时俱进,打造“产教融合”新样板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教育强国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强国必先强教,我国正努力建设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毛入学率超过60%,实现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发展新阶段,进入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与此同时,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升级换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快速适应时代要求,加速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赛道、新模式,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课题。
面对新形势,浙江万里学院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和荣誉,而是始终坚持发展不停步。万里人坚信“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秉承“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的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守正创新,与当地政府紧密合作,先后在宁海县和余姚市创办了“产教研融合”“政企校合作”的新型育人研发中心,并通过技术转让、专家咨询、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校地双方共同富裕的“双赢”局面,从而推动浙江万里学院不断迈向新的辉煌,为同类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宁海研究院:“把实验室建在滩头”,直接服务地方渔业生产
宁海研究院,全称“浙江万里学院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是浙江万里学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与宁海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于2023年。研究院坐落在宁海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总占地面积332亩,现有研发人员32名,其中博士占比75%。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在研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8000余万元。
该研究院的特色在于将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直接置于产业一线,切实为当地渔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职能。浙江万里学院深谙高等教育规律,深知教学、科研设在生产一线的重要性。学校主动与宁海县政府接洽,提出合作意向,赢得地方政府的信任、支持和赞赏。双方以打造“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产科教深度融合的水产种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目标,以高水平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共同建立了秉承“立足地方,代表国家,顶天立地、服务产业”理念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产教研融合基地,组成了以政府和学校领导为主要成员的管理委员会,并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包振民担任首席专家,组建学术(技术)咨询委员会,借助国内知名专家智慧提升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学校设立宁海研究院的初衷,正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将社会服务延伸至宁波最偏远的县域,让科研人员真正将论文写在宁海大地上。这既是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体现,也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从宁波市区到位于宁波偏远郊县的研究院往返近250公里,谁去、谁愿意去、谁愿意留,成为现实难题。在此过程中,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支部,凝聚力量,吸收新锐,壮大队伍。五年来,宁海研究院坚持扎根基层,持续深耕,通过加强专家技术咨询服务、举办新技术普及推广培训班、推进水产新品种研发等方式,服务宁海渔业,惠及广大养殖户,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示范、服务于一体的海洋生物种业产教融合标杆,成为推动海洋生物种业科技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建设浙江种业强省、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智慧力量。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宁海研究院累计推广养殖面积30万亩,增产8万多吨,增效超15亿元,先后培育了文蛤“万里红”、文蛤“万里红2号”和缢蛏“甬乐1号”、缢蛏“甬乐2号”等4个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在国际上率先发布了缢蛏、泥蚶基因组信息,成为我国海水蟹贝类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保障水产养殖业“核心种源”自给自足、支撑“蓝色粮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余姚创新研究院:进军地方生产腹地,实现校地合作共赢
余姚市是宁波下辖的县级市,是我国智能家电、塑料模具、光电新型、半导体和机器人等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浙江舜宇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对劳动力和科技研发需求旺盛。2024年,浙江万里学院以敏锐的市场服务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主动对接余姚市政府,提出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考虑到自身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特色鲜明的办学优势与余姚产业高度契合,浙江万里学院希望在余姚市建立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研发机构。对于浙江万里学院抛出的“橄榄枝”,余姚市政府迅速回应,认为这是一件“双向奔赴、互利共赢”的良机,同意共建一所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浙江万里学院余姚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余姚创新研究院”),共同打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数据通讯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平台。
2025年1月,余姚创新研究院正式运行。不到一年时间,余姚创新研究院以国家重大任务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畅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推动学校创新要素向地方产业集聚,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路径。一方面,浙江万里学院通过研究院构建“5+1+X”体系,建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智慧能源、生命健康、大数据等领域的研发实验室和人才培养中心,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与要素保障,将浙江万里学院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动力源与校地合作新标杆,为大学办学综合水平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在地方创立新的研究院,不仅工作千头万绪、需多方面统筹协调,更需要在短时间内产出一些服务地方的成果。为此,研究院创建之初便创建余姚创新研究院党组织,选择与所在地凤山街道开展党建联建,以点带面,推动校地全面党建联建,让党旗飘扬在服务一线。
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打造“万里范式”先行特区
攻坚余姚创新研究院只是浙江万里学院和余姚市政府“双向发力”、打造“青创最名邑”的起点。校地合作让双方尝到甜头,也明确了未来深耕合作的方向。正如“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余姚市政府希望借助浙江万里学院的力量,在本地建立一所能够为当地产业输送优秀人才的高校。而浙江万里学院为探索地方院校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果断决策在余姚建设新校区,打造“校地共生共荣、校企共建共享、校地共栖共融”的合作新模式和新范式。目前,新校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双方坚持“战略互嵌,文化互融,资源互通、结构互耦”原则,积极打造“命运共体体、利益共同体、奋斗共同体”。根据规划,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计划一期办学规模约5000人,其中本科生3500人、硕士研究生1300人、博士生200人,二期规模达8000人左右。新校区整体定位为探索“校园、研发园、孵化园”三园合一,实践“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机制,建设21世纪高水平新型应用型大学的新标杆。(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冠名讲席教授” 施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