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安徽正处于加快建设“三地一区”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发挥文化的精神支撑作用,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深植文明之根,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安徽大地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寄托,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徽商秉承“诚信为本、仁义经商”的理念,开创了辉煌的商业文明,其“贾而好儒”的特色在世界商业史上独树一帜。徽州古村落依山就势、聚族而居,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营造智慧,西递、宏村等古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等文房四宝,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宝贵的文化资源,构筑起安徽人民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越是面临挑战,越需要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越是这个时候,越要立足自身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传承红色之魂,淬炼文化自信精神
革命文化承载着党的初心使命,蕴含着宝贵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安徽,典型红色印记让人刻骨铭心。金寨县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十万金寨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将士用鲜血铸就的忠诚与信仰,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小岗村18个红手印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彰显了安徽人民的创新勇气和创新智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安徽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务实奋进的精神特质,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体现了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奇瑞、江淮等企业秉持工匠精神,打造出享誉国内外的汽车品牌;黄山松在绝境中求生存的坚韧品格,象征着安徽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淮河治理中展现的团结协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凡此种种都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要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利用,建好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资源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将其转化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不竭精神源泉。
创新实践之路,彰显文化自信力量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安徽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让其“养在深闺人未识”,而要通过现代科技和创意手段,让这些资源活起来、火起来。近年来,安徽省实施的“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景区”“江淮读书月”“徽风皖韵文化行”等活动就是很好的尝试,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焕发新的生机。
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效抓手。要依托“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安徽文化特色的文旅品牌。要推动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探索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新模式,发展研学旅游、体验旅游等新业态。要支持芜湖、安庆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延续历史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通过文旅融合,既传播安徽文化,又带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安徽文化海外推广活动,支持安徽文艺院团、非遗项目走出国门,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讲好安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办好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平台,充分展示安徽文化魅力和发展成就。要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理解、凝聚共识,同时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定力,做到交流互鉴而不迷失自我。
文化自信是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强大精神支撑。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安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安徽应有的贡献。
(作者:张少兵,系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项目来源:安徽省第三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张少兵工作室阶段成果之一(2025gzs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