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乡村全面振兴】锻造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脊梁”

乡村振兴

在乡村全面振兴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群体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替代——他们就是扎根乡土、奋战一线的广大基层干部。

从兴业到富民,基层干部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实干家”。产业振兴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关乎着农民的“钱袋子”和乡村的“家底子”,基层干部要想将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愿景落到实处,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谋划符合乡村实际、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调研本地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避免盲目跟风和一哄而上,从而为乡村产业的健康发展绘制清晰蓝图。当然,乡村的产业振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面临土地、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市场对接等诸多现实困难,基层干部不仅需要具备前瞻眼光,更要敢想敢干、真抓实干,既要协调解决用地审批、融资贷款、水电道路、技术引进、证照办理等各类堵点难点问题,又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与项目支持,为各类经营主体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驾护航。

从聚才到育才,基层干部是乡村人才振兴的“耕耘者”。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棋局中,人才振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子,对于乡村薄弱地区而言更是如此。如何精心培养人才、广泛团结人才、有效引领人才、充分成就人才,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乡村全面振兴的事业中来,这是每一个基层干部都要深思熟虑的重要问题。从现实角度来看,乡村需要的人才不应单指“高学历”的学者专家,而是泛指那些能把“想发展”念头变成“能落地”现实的“耕耘者”们。换而言之,乡村全面振兴缺乏的不是资源,而是能盘活资源的人;缺少的不是发展的意愿,是能引领发展方向的人。为此,基层干部既要重视从本土挖掘“土专家”、“田秀才”,帮助他们成长壮大,使其成为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主力军,也要精准对接外部输入人才与乡村本土需求,靶向吸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外部动能。

从筑基到固本,基层干部是乡村组织振兴的“主心骨”。“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何谓根本保证?即是确保了乡村全面振兴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有效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一个村的党支部是否有战斗力,村民自治组织是否运行高效,集体经济组织是否充满活力……身处政策传达与执行的最前沿的基层干部,不光要面对乡村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还要将党的政策主张转化为农民群众听得懂、能认同、愿参与的生动实践,可以说基层干部的干事成效直接关系到千万乡村群众的幸福指数与满意度。诚然,乡村全面振兴绝非一人之功,而是需要无数基层干部为之共同拼搏;同样,乡村全面振兴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需要每一位基层干部以千村千面的智慧去探索,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去开拓,以脚踏实地的坚持去耕耘。基层干部的工作或许琐碎平凡,却事关全局;基层干部的岗位或许平凡无奇,却责任千钧。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广大基层干部们默默地扮演着设计师、工程师、保姆、红娘等多重角色,却是乡村全面振兴伟大进程中名副其实的“坚实脊梁”。

(浙江省瑞安市高楼镇人民政府 李荟芸)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