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干部增长见识、磨炼才干的“主阵地”。新时代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唯有持续提升能力、增强本领,基层干部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破解难题,真正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力军”。
用好“学习笔”,在知行合一中夯实理论根基。增长本领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学用相长”的实践过程。基层干部要跳出“事务主义”的局限,拒绝“本领恐慌”的消极心态,主动把学习作为终身课题。既要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法规,善于把“厚本本”读薄、把“大道理”消化,更要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社区车间,围绕发展难题、群众关切开展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把政策语言转化为群众语言,把理论方法落为实际招法,真正让知识“沾泥土”“带露珠”,实现从“懂政策”到“会运用”的跨越。
搭实“练兵台”,在实践磨砺中提升干事之能。基层是培养干部的最好舞台。要摒弃“温室育苗”式的培养方式,推动干部到乡村全面振兴、信访维稳、项目建设等一线“墩苗壮骨”。通过轮岗交流、挂职锻炼、师徒结对等方式,打造多元化成长路径。注重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中检验干部,让其牵头破解几个难题、处理几件急事,在实战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应急处突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基层锻炼不搞“镀金式”过场,不求“纸面化”成果,唯有经历风雨、开阔眼界,才能练就担当作为的“宽肩膀”和“真本事”。
畅通“民心桥”,在服务群众中涵养为民情怀。长本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干部能力强的关键体现,是能否听懂群众话、办好群众事。要建立“走访连心+问题解决”工作机制,主动走进百姓家中,坐得下板凳、听得进牢骚、办得成实事。拒绝“摆拍式”调研、“避责式”回应,真正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干部的“履职清单”。善用微信群、民情恳谈会等渠道,定期反馈办理进展,做到“民呼我应、民需我为”。在这种“办实事、解民忧”的良性互动中,干部不仅增长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更筑牢了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的信念根基。
只有持续学习、勇于实践、心系群众,基层干部才能不断突破能力“天花板”,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骨干力量,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智慧。
(浙江省长兴县雉城街道办事处党建办 敖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