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江苏,一条以“水”为脉的采访线路,清晰勾勒出江苏“依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高质量发展轨迹。江苏在治水路上的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专业人才与科技创新的坚实支撑。从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到太湖生态修复,河海大学作为中国水利最高学府,始终是关键技术攻关的“智囊团”与高端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其百年治水史,正是江苏乃至中国水利事业披荆斩棘、成就辉煌的生动注脚,深刻诠释了青春力量与国之命脉的同频共振。
溯源初心,以“治水兴邦”的宏愿奠定精神底色。河海大学的百年篇章,始于张謇先生“治水兴邦”的赤子初心。1915年,他创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创了中国现代水利教育之先河,其“河海工程尤为切近民生”的信念,将水利提升至关系国运的战略高度。无论是治理黄河的“塞疏结合”方略、根治淮河的“七分入江,三分入海”规划,还是对长江流域管理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治江三说”,都体现了立足长远、科学求实的精神。这种“以水为责、以国为任”的担当,融入了河海的基因,成为激励后继者们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
矢志创新,用“科技报国”的实践续写当代华章。张謇先生的治水理念,在今日河海校园中由新一代青年以创新实践赓续传承。胡鹤轩教授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发“智慧水利1号芯”,已应用于长江中下游多个重点流域,让水文监测拥有了更强大的“中国芯”。在“长江入苏第一洲”新济洲,河海学子运用生态护岸技术,助力周边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让昔日受损的江滩湿地重现勃勃生机。从手绘图纸到数字孪生流域,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河海人“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报国赤诚。
时代担当,让“青春之力”汇入民族复兴的江河。河海青年的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挺膺担当的缩影。这份担当,早已超越一校一域,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激荡回响。在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中心,青年技术骨干日夜坚守调度中枢,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下达精准指令,全力保障这条国家“生命线”的安全稳定运行;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浙江松阳县青年统管员利用农村供水智慧管护APP,实现单村水站远程监控与故障速修,构建农村供水“2小时服务圈”,以技术之力化解民生之忧......对于当代青年而言,传承治水精神,就是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科技前沿勇闯难关,在基层一线践行初心,在生态战场守护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青春之力才能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水脉连着国脉,青春系着国运。当青春的脚步沿着江河延伸,当年轻的双手托起水利兴邦的梦想,新时代的青春华章便在实践中徐徐铺展。这既是对百年治水精神的传承,更是对“爱国三问”的时代作答——新时代青年当以学识为笔、实干为墨、初心为砚,在祖国大地上书写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