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话筒,一颗炽热的心,一位“常小燕”青年志愿者正站在同龄人中间,用鲜活的“网言网语”,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述化作“飞入青年心坎里”的身边故事。与此同时,河海大学的学子们穿行于堤岸与水闸间,将课堂所学的“治水兴邦”理论化为守护安澜的青春实践。台上台下的会心笑声与江畔奔涌的滚滚潮声交织共鸣,理论在共情中“破圈”,实践在山河间“扎根”,共同诠释着“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内涵,化为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鲜活缩影。他们以青春独有的语态与担当,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的沃土中拔节生长。这背后,是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发自内心的青春追求。
党的创新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好的关键在于找到青年喜闻乐见的“打开方式”。要推动内容供给侧改革,打造青年身边的“网红”讲师,培养一支懂青年、懂网络、懂理论的宣讲骨干队伍,鼓励他们运用短视频、动漫、脱口秀和情景剧等新形式,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实现从“硬灌输”到“软传播”。
跳出“教室”和“会场”,让青年们融入广阔天地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要搭建“实战型”平台,组织青年党员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一线战场,让青年力量深度参与治理,在服务社会、解决问题的具体实践中,深化对国情、社情的认识。致力打造“青年党员突击队”“揭榜挂帅”等“品牌化”活动,鼓励青年投身重大战略重大任务,组织开展“民情调研”,将青年智慧转化为发展良策,让青年在实战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
做好青年工作,既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实际困难。不仅要精准回应青年在学业深造、就业创业、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急难愁盼”,更要前瞻性地搭建能力提升、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等发展平台,于细微处见关怀,在关键时施援手,持续提升组织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要健全成长激励机制,打破“论资排辈”的隐性门槛,大胆选用在实践“赛马场”上脱颖而出的青年才俊。通过表彰奖励、优先使用等举措,树立“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让每一位实干青年都能被看见、每一位有为青年都有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