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有力指引。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文件精神为遵循,用心用情用力答好民生保障新考卷。
蘸“枝叶关情”之墨,起笔书写“民生温度”。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之事,看似细微,却关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城市社区的老旧小区改造、电梯加装,到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道路硬化;从新业态劳动者的社保参保、权益维护,到困境儿童的生活补助、教育帮扶,每一件“小事”都是群众心中的“大事”。当前,部分群体仍面临“一老一小”照护资源不足、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衔接不畅、偏远地区公共服务覆盖不全等难题,这些“急难愁盼”直接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主动走出办公室,以“蹲点调研”“入户走访”“民意恳谈会”等方式,精准捕捉群众的“心声痛点”。要建立“民生诉求清单+整改落实台账”双轨机制,对收集的问题分类梳理、挂图作战,从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简化社保办理流程、完善临时救助机制等细节入手,把政策的“温度”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实惠”,让关怀直达民心。
淬“抓铁有痕”之锋,行笔勾勒“实干刻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见》围绕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提出明确要求,而将这些美好蓝图转化为现实的关键,在于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当前,民生领域仍存在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不足、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薄弱、部分地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滞后、就业帮扶针对性不强等现实问题,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攻坚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舍我其谁”的责任心,敢于向民生领域的“硬骨头”开刀,勇于向改革的“深水区”挺进。针对教育资源均衡化,要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集团化办学”;针对医疗短板,要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培训、完善分级诊疗转诊机制;针对就业难题,要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不拔,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得实实在在,办到群众的心坎里,用实干为民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蓄“久久为功”之势,落笔续写“幸福广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长跑。随着时代发展,民生需求不断升级,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对优质教育、高端医疗、品质养老、生态宜居等方面的期待日益迫切,同时城乡、区域间民生资源配置不均、新业态下民生保障政策滞后等问题仍需破解。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政绩观,推动民生工作从“应急式解决”向“长效化保障”转变。要建立民生政策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政策落实效果开展“回头看”,及时调整优化;要聚焦老龄化、数字化趋势,探索“智慧养老”“在线医疗”等新模式,补齐民生短板;要持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通过久久为功的坚守,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潺潺溪流,持续汇聚,奔腾成“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时代洪流,绘就一幅广阔无垠、绚丽多彩的民生福祉新画卷。
(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程伊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