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应当直面“短、实、新”的话风考验,不断营造言必责实、行必求真的政务环境。
当前,部分干部仍然存在依赖标准化表述和流程性语言的问题,为民服务需要敢于直面问题、聚焦实质的勇气,广大干部应当突破固有表达模式的束缚,将关注点从程序性表述转向实质性剖析,让每一次沟通都能直指问题核心,每一项决策都建立在真实情况基础上,实现从注重形式到追求实效的执政理念进步,不断提高政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语言的选择往往反映出说话者的立场和态度。在服务窗口,一句机械的“按规定办事”可能阻断群众的期盼;在政策解答中,一段照本宣科的“官方回复”可能加剧群众的疑惑;在调研走访时,一番不痛不痒的“标准问候”可能拉远与群众的距离。这些语言上的“软钉子”,损耗的是政府公信力,疏离的是党心民心。党员干部应当真正以服务者的姿态与群众交流,主动学习群众的语言,理解群众的思维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表达传达政策信息,用真诚恳切的态度倾听群众诉求,推动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缩短,政府工作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现代公共服务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沟通能力,力戒空话套话,要求党员干部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既深入钻研业务知识,结合群众实际情况因人因事纾难解困,做精通政策的“活字典”;也要锤炼沟通艺术,善于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表达,做善解人意的实干家。同时,从回应诉求的被动转变为发现问题、预见需求、提供指导的主动,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通过实地调研、民情恳谈等形式,用清晰准确有温度的语言有效传递信息、化解矛盾、推动工作。
(中共义乌市委组织部 王依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