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层。近年来,网格化治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模式,在优化基层治理、提升服务效能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杭州市余杭区积极创新网格治理机制,全面推行专职社工(网格员)基层治理“十能”工作法,持续完善网格治理体系,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在余杭这片活力沃土上,绘就出治理优、服务强、百姓安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图景。
抓牢基础能力,小网格释放大能量
人口大量涌入、新市民占比高、诉求复杂多元……作为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余杭的发展充满活力,也为基层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该如何打通?余杭区给出的答案是:靠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工作,靠更高素质的网格员。
今年以来,余杭区全面推行专职社工(网格员)基层治理“十能”工作法,系统提炼了网格员应当具备的十项核心能力:能“采”、能“排”、能“访”、能“宣”、能“处”、能“调”、能“研”、能“学”、能“统”、能“守”。这套工作法以网格履职为主线,构建了基础能力、矛盾调处和个人成长三大能力体系,成为余杭区网格员履职的标准指南。
不久前,在余杭街道云轩社区,一起因装修引发的邻里纠纷眼看就要升级。网格员通过日常入户走访及时发现了情况,网格员没有简单劝和,而是运用“十能”中的能“调”与能“处”的方法——现场勘察责任范围、分头倾听记录诉求、融入情理推动与法律阐释。经过三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谅解,签订和解协议。“以前觉得网格工作就是跑跑腿,现在才知道,更要学会主动发现问题、专业解决问题。”云轩社区网格员坦言。
十能工作法要落地,不能只靠一纸文件。余杭区整合多部门资源,打造数字“领学员”和“良渚学堂”学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网格员能力提升常态化培训。同时组织网格“十能”工作法打擂比拼、建立“四查四训四评”监督机制,构建起“教、学、管、用”全周期培养体系,推动网格员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
“‘十能’工作法就是我们日常开展工作的指南,工作方法清晰了,我们做工作就更有章法和方向了。”五常街道沿山河社区网格员何梦靓表示,基层治理“十能”工作法让基层服务从“盲目走访”变成“精准施策”,网格员真正成为了居民信任的自己人。
聚焦减负增效,构建数智赋能新体系
在余杭,1801名专职社工服务着143万常住人口,人均覆盖近800人。面对人少事多、任务繁杂的现实困境,如何能够真正为基层减负、让网格员回归服务群众的主业?余杭区以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破题,将基层治理“十能”工作法与全区基层智治系统“余智护杭”深度融合,构建起以数智支撑基层服务的现代化治理新范式。
“余智护杭”不仅是信息平台,更是让基层治理“十能”工作法有效发挥的重要支撑。社工、网格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一次走访完成多项任务的减负增效目标。在信息采集环节,网格员只需查漏补缺,彻底告别重复填报、多头报送的繁复工作。网格员可以用手机查收所在村社的“村社数据分析报告”,这份由AI自动生成、通过“余智护杭”移动端精准推送的报告,将入户走访、重点人群服务、风险事件、三源治理数据等关键指标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在风险事件处置环节,网格员在“余智护杭”平台上报事件,根据纠纷类型分层分流,平台设定处理时长限时反馈,从而完成事件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实现“小事网格办、大事平台转”。
沉睡的数据“活”起来,让网格治理变了模样。“‘十能’工作法中‘统’和‘研’的实现,‘余智护杭’系统帮了大忙。”径山镇小古城村网格员李杨建深有感触,“过去决策靠经验,分析研判靠人工,现在数据会自己说话,风险隐患一目了然。”春茶飘香时节,茶厂机械作业声让村民不堪其扰,“余智护杭”应用结合历年数据将采茶时节的小古城村研判为矛盾风险点,并向网格员精准推荐“错峰生产+隔音改造”的问题解决方案,提升了网格员能“调”的能力,推动纠纷化解率提升。
数智赋能减轻了网格员事务性负担,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灵敏度与精准度。基层工作人员得以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群众服务中。在今年1-8月,余杭全区组织网格入户走访35.88万户,覆盖了77.44%的群众,共收集民意诉求1741件,助推全区1-8月矛盾纠纷信访量同比下降44.48%。
提升治理温度,擘画幸福宜居暖心家
基层治理,不仅要有速度、精度,更要有温度。余杭区以基层治理“十能”工作法为抓手,推动网格员从“事务员”转变为群众的“贴心人”,通过常态化走访、精准化服务、暖心化互动,持续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幸福感。
线上,开展“建群入圈”构建1225个居民微信群,网格长、网格员及条线力量常态化开展政策解答、矛盾调解、诉求收集与安全宣传;线下,创新推出“社工小背包”、每月“众人议事日”等举措,将服务送进家门,让民主议到心头。
“家门口的免费课堂,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溪东社区居民最近的文化生活很丰富。瓶窑镇溪东社区网格员依托“十能”工作法,针对居民们普遍反映的共性问题“场地闲置、活动单一”,创新实施“免租金换服务”模式。通过盘活300㎡社区闲置空间,引入第三方教育机构,以“公益换场地”方式,面向全年龄段居民推出“周五公益课堂”:老年人可学书法、国画,中青年参与油画、手工,儿童享受绘本阅读与创意制作。自6月实施以来,已举办活动10余场,服务超200人次,实现“零资金投入,优质服务输出”。
类似这样的温情实践在余杭比比皆是,仓前街道网格员通过“访”发现外卖小哥用餐难,拓展“老年食堂”功能,推出6元“小哥食堂”,让新就业群体吃上放心餐;鸬鸟镇发挥“调”的作用,通过“鸬小六”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近两百起;闲林街道发挥“宣”优势,组织群众开展知识趣味问答、反诈小剧场等接地气的宣传活动,让反诈、消防、安全小常识深入人心。
要守好底线,也要温暖人心,这已经成为余杭区社工、网格员共同的信念。他们以基层治理“十能”工作法为纽带,织密了基层治理的防护网,更成了邻里关爱的连心桥,社区温度的传递者。
实践证明,余杭区以基层治理“十能”工作法赋能专职社工、网格员队伍,探索出一条符合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网格治理新路径。站在新的征程上,余杭区正以更加坚实的步伐拥抱社会治理变革大潮,这条以数字赋能提治效、以温情服务暖民心的善治之路,正不断延展;一座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幸福城区,正加速崛起。
(任能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