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 “十五五” 编制规划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让 “十五五”规划切实转化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变化?关键在于基层干部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人民的声音,回应人民的期待,汇聚人民的智慧,为 “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注入强大的基层力量。
聚焦民生关切,确保建言精准务实。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是编制“十五五”规划的根基所在。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感知民生冷暖的“神经末梢”,应自觉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迈开坚实有力的步伐,走进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走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确保建言精准、务实、管用。要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系统梳理普惠托育、居家养老、老年食堂等落实情况,提出项目需求;要紧扣“就业”这一最大民生,摸清辖区内劳动力结构、就业意愿与辖区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差距,为规划中涉及职业技能培训、产业扶持政策、创业支持等内容提供支撑……唯有脚下沾满泥土,建议才能饱含温度,唯有深入调研思考,建言才能方向精准,真正推动“十五五”规划成为有效破解民生难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行动指南。
畅通参与渠道,广纳各界多元建议。让人民为规划建言献策,必须搭建广阔平台,畅通表达渠道,完善参与机制,使规划编制真正成为汇聚民智、凝聚共识的过程。一方面,完善线上线下意见征集体系。在线上,依托政府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开设“十五五”规划建言专区;开展网络民意调查,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设计问卷,广泛收集公众意见。在线下,通过组织听证会、专家咨询会、社区议事厅等形式,围绕规划中的重大事项进行深入讨论,让各方诉求得以充分表达。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民声收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群众的优势,深入职工、青年、妇女群体收集意见;引导商会等社会组织反映行业发展诉求,为规划编制提供专业视角,使规划内容更贴合社会实际、契合人民心声。
立足本职岗位,科学转化为民成果。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宏伟蓝图最终要靠基层的扎实奋斗变为现实。因此,基层干部在建言时就必须具备强烈的“转化”意识,思考如何将宏观的战略目标分解为街道和村社可操作、可考核的具体任务。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将规划项目与街道年度工作计划、民生实事项目、财政预算、空间规划等相衔接,确保上级规划能精准对接基层实践的“最后一公里”。要提前谋划规划的实现途径,思考如何通过创新工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动员社会力量等方式,来保障确定的目标任务能够高效推进、取得实效,努力让规划中的每一个文字,最终都转化为人人可及的优质服务、日日可感的美好环境、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
科学谋划“十五五”,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基层干部应当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厚植为民情怀,积极主动为“十五五”编制规划工作建言献策,为编制一部顺应人民意愿、契合人民所思所盼的发展规划贡献基层的智慧和力量!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江口街道 施沁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