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在铁岭市委组织部统筹推动下,铁岭县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精心打造“党建引领•非遗夜校”特色品牌,通过“党建+非遗+产业”融合,推动木刻版画、柳编、根雕等非遗项目从“作品”向“产品”跨越,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力。
党建引领夜校搭台,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针对乡村非遗传承断层、村民技能单一、文旅项目附加值低等问题,铁岭县共计成立12个非遗夜校,开设多元课程,促进特色产业集聚与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腰堡镇党委构建“支部引领、夜校教学、村民参与、产业转化”模式,依托汤牛堡子村知青文旅基地,整合闲置活动室打造非遗夜校,邀请木刻版画传承人、美术教师,结合村民夜间空闲开设“理论+实操”课程,从刀法练习到融入雷锋精神、党史题材创作,再到赴外参观展览,循序渐进培养技能。同时,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带头学习创作,形成“党员领着学、村民跟着干”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木刻版画夜校已开班20余期,培养“乡村木刻手”20余名,人均月收入超2000元。
文旅融合延伸链条,打造民俗体验经济
铁岭县深耕“民俗+文旅”特色赛道,探索“民俗体验游”新模式,推动非遗“软实力”转化为产业兴旺“硬支撑”。2025年初,腰堡镇友谊村成立“强村公司”,整合资金500万元,打造世雅风情民俗园,增设盘索里、秋千、打年糕、辣白菜制作等朝鲜族体验项目,形成“非遗体验+民宿”融合模式,推动“馆内展示”与“门外体验”联动,已服务游客8万余人次,带动民宿经营户10余家,村集体增收12余万元,实现非遗文化从保护传承向体验传播、价值转化跨越。目前,铁岭县已建立非遗产业链党建联盟,共计培育8个产业联合体,形成3个特色产业集群,让非遗阵地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的重要引擎。
名师孵化培育人才,拓宽非遗增收路径
铁岭县将非遗文化传承纳入全县人才工作重点,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推行“导师帮带制”,形成“师带徒、徒成师”链式培育体系。开展“名师孵化”工程,依托“非遗进校园”、乡镇党校、非遗夜校等载体,举办蔡牛腰鼓、横道舞龙、镇西堡根雕、大甸子木雕、双井子葫芦雕刻等非遗技艺传承活动共计87场,培育产业带头人34名。李千户镇党委联合外研集团在柴家堡子村成立“非遗夜校”,开设榛子技艺、辽北柳编、剪纸等课程,吸引420名村民参与。“2025年铁岭榛子文化节暨‘非遗+乡村全面振兴’直播节活动”中,“采榛、炒榛”争霸赛吸引众多榛农与游客热情参与。传承人高山、李欣慧系统讲授榛子种植选址、育苗、土壤处理、施肥、管理等知识,共计50多名村民参训,显著提升种植水平。(中共铁岭县委组织部)